Announcements

Home - Announcements - News
  

News

Back to News Listing

「云·游中国」桂剧:质朴细腻,委婉动人

Posted: 03 Oct 2023

 

 

「云·游中国」桂剧:质朴细腻,委婉动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名称:桂剧

编号:Ⅳ-37

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剧,俗称“桂戏”或“桂班戏”,是广西地方传统戏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桂林市、柳州市、贺州市、河池市一带及梧州市部分官话地区,波及湖南南部地区与广东西北隅。

 

01 历史渊源

 

 

桂剧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约在明代中叶便开始发端;明末清初,广西已有“昆腔”,后“高腔”和“弋 (yì) 阳腔”又相继传入,相互融合而形成以“弹腔”(即“皮黄”)为主的高、昆、吹、杂等五种声腔艺术的桂剧。

 

明末清初,“昆山”“弋阳”和“乱弹”等腔已流行于桂林一带;清乾隆年间,又有湖南祁阳班频繁到桂林演出;清道光年间,成立最早的桂剧班社,有唱多种声腔的三合、三庆等名班,之后又有瑞华、老仁和、上升、卡斌、锦华等班。

 

从1882年开始,桂林各地相继出现宝华、群英、翠华、兰斌小社等桂剧科班,自此桂剧与祁剧逐渐分野,但桂剧与祁剧艺人时有相互搭班演出,相互聘师传授技艺。由于戏路接近、语音相似,祁、桂艺人长期同台、同剧演出,使桂剧声腔、演技深受影响,发展日臻成熟;1896年,唐景崧对桂剧有特殊的爱好,故留心桂剧的创作与研究,组建了“桂林春班”,还亲自整理编撰剧本,指点艺人演出,以桂剧娱人自娱。他编成的《看棋亭杂剧》40种,使桂剧的剧目得以流传,促进了桂剧艺术的发展。

 

1902年,桂林建立起第一个戏院景福园,之后又相继建起和园、仪园戏院。从此,桂剧逐渐进入剧场作固定性的演出;1912年,第一个桂剧女科班福珍园创办,后来又培养了一大批女演员,尤其是和园甲、乙两个女科班对桂剧发展影响较大。之后男女科班达30多所,为桂剧培养了不少人才。

 

02 艺术特色

 

剧目

 

 

桂剧剧目相当丰富,有“大小本杂八百出”之说。由于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徽剧、汉剧、湘剧、祁剧都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所以它的剧目多与皮黄系统的兄弟剧种相似。

 

声腔

 

 

桂剧的声腔以“弹腔”为主,兼有“高腔”“昆腔”“吹腔”以及“杂腔小调”。其“弹腔”则分“南路”(二黄)、“北路”(西皮)两大类。它们的反调形式“阴皮”和“背弓”,又都自成体系。

 

伴奏

 

 

桂剧的伴奏乐队亦与其他皮黄系统的剧种一样分为“文场”与“武场”。前者使用二弦(似京胡)、月琴、三弦、胡琴以及曲笛、梆笛、唢呐、唧呐(即海笛)等,兼配部分中、低音乐器;后者使用脆鼓(板鼓)、战鼓、大、小堂鼓、板(扎板)、大锣、大钹、小锣、小钹、云锣、星子、碰铃等。

 

表演

 

 

桂剧表演侧重做工,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即使是武戏,也多是文做。

 

03 代表作品

 

 

桂剧的代表性剧目有《打金枝》《烤火下山》《断桥会》《抢伞》《穆桂英》《闹严府》《合凤裙》《李逵夺鱼》《泗水拿刚》《排风演棍》《刘青提》《盗甲》等。

 

扎根于民间的桂剧融会了广西特有的风土民情和人文特点,逐步形成了细腻婉约、灵秀生动、刚柔并济、富有乡土气息的风格特色和贴近生活的质朴简约之美。

Back to News Li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