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ouncements

Home - Announcements - News
  

News

Back to News Listing

「云·游中国」走进长鼓舞,感受瑶族文化风韵

Posted: 28 Feb 2023

 

 

「云·游中国」走进长鼓舞,感受瑶族文化风韵

 

瑶族长鼓舞是中国瑶族聚居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瑶语叫“挨汪都”,又称“打横鼓”、“调花鼓”,流传于中国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等地。

 

瑶族长鼓舞多在瑶族传统节日及庆祝丰收、乔迁或婚礼等喜庆的日子进行表演。它有多种表演套路,或专门表现造屋动作,或在舞蹈中融入动植物有趣的形态。

 

01 主要特色

 

瑶族长鼓舞以击打长鼓、边击边舞而得名,具有上千年的历史,始终以其典雅飘逸的舞姿驰名世界。

 

 

按表演形式分类,瑶族长鼓舞包括“盘古长鼓舞”、“锣笙长鼓舞”、“桌台长鼓舞”、“芦笙长鼓舞”、“羊角短鼓舞”等多种类型。按表演人数分,它又包括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

 

起舞时,舞者身穿节日盛装,腰扎红绸,挂着一米多长的花鼓,时而腾空急转,时而如猛虎扑地。双人表演时,两位舞者犹如两虎相斗,又似双龙戏珠,妙趣横生。

 

整套动作刚劲有力,粗犷洒脱,生动活泼,神奇怪异,充满想象力,把瑶族人民勤劳勇敢的精神和雄劲刚强的性格表现得维妙维肖。

 

 

02 表演道具

 

长鼓是长鼓舞的主要道具,宋、清两代相关古籍均有记载。宋朝时,长鼓称“铳鼓”,又称“长大腰鼓”。

 

如今,长鼓仍基本保留着古时候的形制特征。鼓长约三尺,中间小两头大,呈双喇叭状,以沙桐木做鼓身,中间挖空,两头蒙羊皮或牛皮作鼓面,并用麻线拉紧而成。

 

表演时,为长鼓加背带,把鼓横挂于颈背,既便于拍打,又便于舞蹈。

 

 

表演中,长鼓的打法有“武打”、“文打”之分,也有“高桩”、“矮桩”之分。

 

03 传承价值

 

瑶族长鼓舞作为瑶族文化最富有特征的一部分,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已经渗入到瑶族人民生产、生活的诸多层面,并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成为瑶族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

 

 

其主要动作不仅与瑶族人民的生产劳动、生活环境、生活习俗息息相关,还与瑶族人民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紧密相联。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民族文化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华各民族灿烂的文化艺术从此获得了新生,长鼓舞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瑶族长鼓舞的表演形式逐渐多样化,表演内容愈加广泛,更具有艺术的审美价值和时代的精神风貌,其承载的民族文化也更加厚重。

Back to News Li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