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中国」钧窑一片,黄金万两
大河之南,中原腹地,联系南北东西,各种新风尚往往先在河南出现,转而传播各地,河南瓷器烧造则更是多姿多彩。
宋金时期,青瓷、白瓷、黑瓷、三彩瓷、绞胎瓷,异彩纷呈,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中国瓷艺的“调色板”,其谓河南乎?
钧窑是北宋时期著名瓷窑之一,窑址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

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之为“中国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微妙之美。

传统钧瓷瑰丽多姿,釉中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青,可谓纷彩争艳。其釉质乳光晶莹,肥厚玉润,类翠似玉赛玛瑙,有巧夺天工之美。
钧窑瓷器鉴赏

此花盆高15厘米,口横20厘米,口纵16.5厘米,足距横13.4厘米,足距纵10厘米。花盆呈长方体,广口委角,折沿,斜直壁,平底,四云头形足。
其内壁釉呈月白色,外壁天蓝色和玫瑰紫色釉相间,釉面可见“蚯蚓走泥纹”,外底施酱色釉。其底部有五个渗水孔,并刻有数目字“十”,表明这件花盆为同套花盆中尺寸最小者。
花盆为钧窑瓷器中的重要品种,是当时为满足皇宫需要按照宫廷出样设计和烧成的。

此花盆托高8厘米,口径21.2厘米,底径13.4厘米,敛口,浅腹呈鼓形,平底,底部承以三个如意云头式足,口沿处饰弦纹两道,口沿及下腹部各饰鼓钉纹一道,上部二十枚,下部十八枚。
花盆托内施天蓝色窑变釉,外施玫瑰紫色窑变釉,口沿、边棱处釉层较薄,呈米黄色。其底部局部涂抹酱色护胎釉,有支烧钉痕二十八个环列一周,支点大,排列密集。
其三足底部露灰色胎,一足内壁刻数目字“七”,底部有清宫刻字“重华宫”(横向)、“静憩轩用”(纵向),字体工整,笔画纤细。

此碗高8.5厘米,口径14厘米,足径4.4厘米,敛口,深弧腹,圈足。碗里外施天蓝色釉,上有紫红斑,匀净光润,圈足端无釉露胎,呈褐色,质地坚致。

金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双耳葫芦瓶
此瓶高15.8厘米,口径2.8厘米,足径5厘米,呈葫芦形,小口,束颈,圆腹,圈足,颈置双环耳。其通体施天蓝色釉,颈肩处饰数条淡紫红色斑块,圈足端不施釉,呈褐色。
此瓶胎体厚重,胎质坚致,釉质莹润,釉面所饰流淌状的斑块似天际的晚霞,颇为绚丽。

此罐通高9厘米,口径6.2厘米,足径4.8厘米,敛口,鼓腹,圈足。其状如鸡心,故名“鸡心罐”。
罐外施天蓝色釉,边缘釉薄处呈酱黄色,外底不施釉。

此炉高7.2厘米,口径7.9厘米,足距5厘米,圆口,折沿,直颈,鼓腹,底下承以三足。炉施天蓝色釉,里施半釉,外壁满釉,口部边缘釉薄处呈酱黄色。
钧窑的陈设用瓷,如花盆、花盆托、鼓钉洗、出戟尊等,烧造做工考究。这类陈设用瓷在清宫中多有收藏,被称为“传世钧瓷”。除此之外,钧窑也生产碗、盘、瓶、炉等日用品,产品多施天蓝色釉。

此瓶通高39.3厘米,口径3.8厘米,足径7.2厘米,小口,圆唇,短颈,肩以下渐敛,圈足,盖为覆杯形。
其通体施天蓝釉,釉层棕眼较多,釉垂流现象明显,盖及瓶腹均涂抹紫红色斑,足根及底部无釉,盖、瓶身无釉处均为酱褐色。
此件梅瓶在天蓝色地釉上施紫红色斑块,犹如片片彩霞,爽心悦目。这种装饰完全出自工匠施釉时的随意涂洒,烧成后却呈现出诗意的画面。
作为酒具的梅瓶在流传过程中多数瓶盖已失,且钧窑瓷器中梅瓶也较为少见,因此这件带盖的钧窑梅瓶流传至今殊为难得。

此炉通高25.2厘米,口径11.5厘米,足距12厘米,方唇,短颈,长圆腹,圜(huán)底,底部有内凹的脐心,下承以三乳状足,足外撇,肩部对称置双耳。
其釉色青灰,饰紫红色斑,釉垂流现象及“蚯蚓走泥”纹均较明显,釉层中气泡爆裂较多,凸棱及釉薄处呈浅褐色,内壁釉层开片较多,玻璃质感较强。

此炉通高24厘米,口径14.5厘米,足距10厘米,平口,深腹,内凹式圈足,底下承以三足,口沿上对称置冲耳。
其里外施月白色釉,外底有垂釉痕,圈足无釉,胎呈铁褐色,胎质细腻坚致,外壁及耳面塑贴折枝花卉纹装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