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绫锦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工匠人数也日益增加,到太宗末年时,绫锦院已经发展成为手工业作坊。
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为了适应刺绣发展的需要,朝廷在开封成立了一所专门教授刺绣的学校——文绣院。
文绣院成立之后,各路优秀的绣工匠人都到文绣院授艺,从而形成了当时中国刺绣工艺的大交流、大融合,使宋代刺绣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汴绣的水平和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到宋徽宗时期,文绣院开设了绣画专科,使绣画分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等类别,并形成了相应的绣品生产培训和管理制度,汴绣也走向了成熟阶段。
宋室南迁之后,大批优秀的汴绣工匠被带到中国南方,随着开封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变化,汴绣开始在中国民间流传。
03 制作工艺
汴绣的色彩搭配较其他绣种明快奔放,其层次错落有致,针法细腻,构图新颖,在明暗接序上也有其独到之处。

首先,汴绣所使用的底料都是密度极高的塔夫绸或杭州缎,双面绣使用的则是透明纱。
在用线上,汴绣采用的全是蚕丝,并且为了使作品体现出不同的效果和工艺,绣工匠人通常会把一根丝线劈成若干丝。

根据不同的布质、色彩和题材,绣工匠人会合理掌握丝理的变化、劈线的粗细、颜色的过度,从而充分表现物体的形象和质感,令作品栩栩如生,色彩艳丽。
汴绣的针法是在继承宋绣针法并广泛吸收中国民间刺绣针法的基础上,逐步创新并发展而成的,它是汴绣艺术的结晶。
中国建国初期,汴绣针法仅有十几种。进入20世纪90年代,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绣工匠人们加强了针法的创新研究,使汴绣在竞争中标新立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