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ouncements

Home - Announcements - News
  

News

Back to News Listing

「云·游中国」汴绣:一针一世界,一线一风韵

Posted: 27 Sep 2022

 

 

「云·游中国」汴绣:一针一世界,一线一风韵

 

汴绣,中国传统刺绣工艺之一,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已驰名中国,素有“中国国宝”之称。

 

它以绣工精致、针法细密、图案严谨、格调高雅、色彩秀丽著称,与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合称为“中国五大名绣”。

 

01 绣品风格

 

汴绣继承了宋绣的题材、工艺特点,借鉴了苏绣、湘绣等姊妹绣艺的长处,吸收了河南民间刺绣的乡土风味,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了大量针法。

 

 

汴绣既长于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又善于山水图景,刻画人物形象更是细致传神。

 

北宋时期,汴绣就己与书画结合,有书法、山水、花鸟、楼阁、人物等题材。1949年左右,汴绣继承了宋代闺绣画的优秀传统,留下许多古代名作、历史长卷类绣品。

 

 

▲汴绣《清明上河图》

 

其绣品既有苏绣雅洁活泼的风格,又有湘绣明快豪放的特点,绣工精致细腻,色彩古朴典雅,层次分明,形象逼真。《东京梦华录》称它为“金碧相射,锦绣交辉”。

 

02 历史渊源

 

汴绣起源于宋代开封,是当时手工业中的一个重要行业。当时的开封是北宋的国都,被称作“汴梁”或“汴京”,因此这种刺绣就被称为“汴绣”。

 

北宋初年,宋军平定后蜀时俘虏了200名锦工,朝廷在京师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设立了绫锦院来安置他们进行生产。

 

 

▲今河南省开封市

 

后来,绫锦院又不断加入来自浙江、四川的绫锦工人。这些优秀匠人都来自中国古代的丝织业发达地区,他们聚于东京,使得东京的丝织业发展具有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绫锦院也得以迅速发展。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汴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素花

 

随着绫锦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工匠人数也日益增加,到太宗末年时,绫锦院已经发展成为手工业作坊。

 

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为了适应刺绣发展的需要,朝廷在开封成立了一所专门教授刺绣的学校——文绣院。

 

文绣院成立之后,各路优秀的绣工匠人都到文绣院授艺,从而形成了当时中国刺绣工艺的大交流、大融合,使宋代刺绣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汴绣的水平和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到宋徽宗时期,文绣院开设了绣画专科,使绣画分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等类别,并形成了相应的绣品生产培训和管理制度,汴绣也走向了成熟阶段。

 

宋室南迁之后,大批优秀的汴绣工匠被带到中国南方,随着开封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变化,汴绣开始在中国民间流传。

 

03 制作工艺

 

汴绣的色彩搭配较其他绣种明快奔放,其层次错落有致,针法细腻,构图新颖,在明暗接序上也有其独到之处。

 

 

首先,汴绣所使用的底料都是密度极高的塔夫绸或杭州缎,双面绣使用的则是透明纱。

 

在用线上,汴绣采用的全是蚕丝,并且为了使作品体现出不同的效果和工艺,绣工匠人通常会把一根丝线劈成若干丝。

 

 

根据不同的布质、色彩和题材,绣工匠人会合理掌握丝理的变化、劈线的粗细、颜色的过度,从而充分表现物体的形象和质感,令作品栩栩如生,色彩艳丽。

 

汴绣的针法是在继承宋绣针法并广泛吸收中国民间刺绣针法的基础上,逐步创新并发展而成的,它是汴绣艺术的结晶。

 

中国建国初期,汴绣针法仅有十几种。进入20世纪90年代,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绣工匠人们加强了针法的创新研究,使汴绣在竞争中标新立异。

Back to News Li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