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游中国」梁山灯戏:小戏多、喜戏多、闹戏多
名称:灯戏(梁山灯戏)
编号:Ⅳ-77
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重庆市
梁山灯戏
灯戏(梁山灯戏),是重庆市梁平区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01 历史渊源

梁山灯戏是一种融“玩灯”和“秧歌戏”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最初的“玩灯”是指每年元宵夜“闹元”时的各种花灯歌舞表演,其表演形式是以较简单的舞蹈动作边唱边跳。梁平区盛产水稻,农民在劳动间隙常唱秧歌戏自娱自乐,秧歌戏中“薅秧歌”的骨干腔调正是梁山灯戏“胖筒筒”灯弦腔的原胚,外地人叫“梁山调”。
明代正德年间,“秧歌戏”的说唱表演形式吸收了“玩灯”的舞蹈动作特点,二者逐渐融为一体,形成表演形式更加活跃、表现力更强、表演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的独立地方戏剧种——梁山灯戏。
清代中期是梁山灯戏发展的鼎盛时期,据《新宁县志》道光本载:“元宵前后,竞尚花灯,男子着彩衣,演唱时曲,半属儿女家琐事,间小说,操土音,为曼声,俗耳尤乐听之。”梁山灯戏在此间逐渐成熟成型,音乐、舞蹈、表演等方面也形成了较为稳定、鲜明、独立的艺术风格。梁山灯戏的主干音乐“胖筒筒调”也从梁山地区逐渐向临县、临省和更远更广的区域流传,并渗透进12个省数百个县的地方剧种的音乐中。据湖北的《宜昌府志》《长乐县志》《皋竹枝词》和《辰州府志》等历史文献记载,至少在130年至220年前,“梁山调”就已流传到湖北的宜昌、汉口、五峰、鹤峰和湖南辰州等地。
02 艺术形式
内容特点

梁山灯戏的创作题材具有民众性,常见的题材有:山乡风情、田园牧歌、家庭趣事、民间轶闻等。剧中人物多是农夫农妇、牧童村姑、樵夫渔婆、小手艺人、懒汉浪子、和尚乞丐、算命瞎子之类下里巴人,参加演出的也多是农民,所以梁山灯戏基本上是一种真正的民间戏曲艺术。
表演特色

在表演艺术上,梁山灯戏比较突出的特色是“喜笑闹”与“扭践跳”。其动感强烈,不是一般戏曲那样柔和的动,而是热烈、放纵,甚至粗犷地动。根据这一特点,除极少数悲剧人物外,即使是扮演天仙、帝王、土地神、人间的圣人君子,也必须融“喜笑闹”与“扭践跳”于一身,以逗笑取乐。
主要角色

梁山灯戏多用丑角,有“十灯九丑,无丑不成灯”之说。人物脸谱变形夸张,丑得可笑可爱,与“扭拽跳”“嬉笑闹”达成和谐,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唱词特点

梁山灯戏的唱词,主要来源于梁山竹枝词。梁山竹枝词系唐代教坊曲名,具有语言通俗音调轻快的特点,内容上多咏当地风土人情和儿女柔情,为文人墨客所喜爱,竞相效仿,最后形成了梁山灯戏戏曲唱词的表现形式。
音乐特点

梁山灯戏音乐系统包括3种声腔和锣鼓等乐器,3种声腔包含胖筒筒类——灯弦腔、徒歌类——神歌腔,俚曲类——小调,其中灯弦腔和神歌腔属戏曲板腔体,小调则是曲牌体。
舞美特点
梁山灯戏刚形成的一段时间,演出简单,保持着小型、轻便、灵活的演出特点,不讲究舞台美术。布景一般在农家堂屋内,地上铺一张竹席即开演,所以梁山灯戏也被称为“堂戏”或“踩堂戏”。到清代中叶乾、嘉时期,梁平年画、蓝印花布等民间艺术品成熟以后,梁山灯戏吸收了巴渝民间竹枝歌和其他剧种的优点,内容、形式更加完善,也出现了舞美设置。一般是在大石坝里用方桌拼镶或木板搭台,有时也借古庙殿堂或戏台演出。舞台布景,台后多用几块蓝印花被面排挂遮掩,两侧或用竹席作屏风。舞台中心上端悬一幅醒目的菱形或扇形图画夸张、扩大的巨幅年画。
03 代表作品

梁山灯戏的剧目,普遍具有俚俗的民间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其代表剧目有:表现山乡风情的《松林遇美》《柑子坪看亲》,表现田园牧歌的《小放牛》《雪山放羊》,表现家庭趣事的《蒋明休妻》《三舅接哥》,表现民间轶闻的《秦仲抱瓶》《水打兰桥》,表现小手艺人的《补缸》《裁衣》,表现樵夫渔婆的《刘海砍樵》《渔家乐》,表现懒汉浪子的《古老六做媒》《浪子薅豆》,表现怪和尚的《湘子度妻》等等;此外,梁山灯戏的剧目还有《正德王访贤》《四仙配》《烧窑封官》等表现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的剧目,以及《抢财神》等新编的现代剧目。
梁山灯戏是梁平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形式,是梁平人民智慧与文明的结晶,蕴含了梁平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既是历史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文化艺术价值的宝贵资源。梁山灯戏不仅在丰富民众文化生活,研究民间民俗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尤其在研究中国戏曲声腔系统,丰富中国戏曲音乐的发展史学、分类学和曲式形态学等方面,具有更为突出的科学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