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ouncements

Home - Announcements - News
  

News

Back to News Listing

「云·游中国」秀山民歌:九腔七调,尽显秀山之美

Posted: 12 Dec 2023

 

 

「云·游中国」秀山民歌:九腔七调,尽显秀山之美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名称:秀山民歌

编号:Ⅱ-84

类别:传统音乐

地区: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秀山民歌是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地方传统音乐。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外缘的渝、湘、黔、鄂四省(市)结合部,这里“处蜀僻远”,自古以来一直是“百里阻荒”之地,秀山民歌便在这一地区长期流传。

 

01 历史渊源

 

 

秀山民歌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巴渝歌舞,比秀山花灯的历史还要久。

 

它起源于上古,此时的民歌多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如劳动号子、生产歌、及少量渔歌猎歌,原始粗犷遗风非常浓烈;兴盛于唐、宋,延续于元、明、清,这一时期,秀山民歌的形式、内容都增添了鲜明的时代色彩。出现了大量的诉苦歌、时政歌,以及用民间小调形式吟唱的反映当地人民深受剥削压迫的反抗歌。

 

发展于民国,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革命斗争歌谣;辉煌于新中国,这一时期大量的民歌都是歌颂党与领袖、歌颂民族政策、民族团结,歌颂劳动与新生活,就连情歌也突破了传统的内容,而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02 艺术形式

 

表演类别

 

 

秀山民歌可分为“劳动歌”“山歌”“风俗歌”与“生活歌”四大品类:

 

劳动歌包括薅草歌、船工号子、石工号子、农事歌,代表性的有《上田号》《划船调》等;山歌包括对歌、盘歌、情歌等,代表性作品有《豇豆林》《绣荷包》,其中以山歌《黄杨扁担》为秀山民歌的突出代表。

 

风俗歌分为孝歌和婚嫁歌,表现了当地民众的生活、习俗等方面内容,如反映青年对封建包办婚姻不满情绪的《黄花草》等;生活时政歌包括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如控诉旧社会抓兵罪恶的《抓壮丁》等。

 

演唱特色

 

 

秀山民歌属单声部民歌,多数作品节奏规整,绝大部分为“徵调式”,其次是“羽调式”“商调式”与“宫调式”,还有少量的“角调式”。独唱、对唱时一般不用乐器伴奏,但薅草锣鼓表演时歌师傅需在锣鼓伴奏下对唱或轮唱。秀山民歌中的衬词和衬腔很有特点,常用衬词如“吔哩吼”“奴的娇”“小情哥”“哥呀哈里呀”等,风趣诙谐。除此以外,秀山民歌还特别喜欢用花来作衬字。衬腔的篇幅有长有短,运用方法也灵活多样。

 

演唱内容

 

 

秀山民歌的歌词一般都用汉语演唱,其多为四句、七字句,多采用比兴、比拟、夸张、谐音、双关等修辞手法,语言朴素,形象鲜明。秀山民歌的演唱形式有对唱、联唱和独唱。在唱腔上,因内容和区域而风格不同,或高亢激越、豪爽坦荡,或细腻缠绵、含蓄委婉。

 

秀山民歌在传统音乐中实为罕见,其音乐和演唱形式、词曲结构等都具有浓郁的地域性特征,对湘、黔边区民歌的研究有着积极的影响,在地方历史和民间艺术发展史等方面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Back to News Li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