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ouncements

Home - Announcements - News
  

News

Back to News Listing

「云·游中国」木洞山歌:流传千年,日子就在歌里过

Posted: 05 Dec 2023

 

 

「云·游中国」木洞山歌:流传千年,日子就在歌里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名称:木洞山歌

编号:Ⅱ-26

类别:民间文学

地区:重庆市巴南区

 

木洞山歌,重庆市巴南区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木洞山歌源远流长,以歌声伴随着农事劳动和生活。

 

01 历史渊源

 

 

木洞山歌系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民众传唱的山歌歌种,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巴渝歌舞”,中经战国时代的“下里巴人”、汉代的“巴子讴歌”、唐代的“竹枝”,直至明清演化形成木洞山歌。

 

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的战国时期,楚宗王作的《对楚王问》中,就载有以木洞山歌为主体的“巴人歌谣”;据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刻本的《巴县志》(即现巴南区前身)载:“六月芒种,是月也,薅头秧,旬以后,薅二秧,去莠粮,农歌四闻。”《巴县志》记录了当时的木洞农民在劳作时,就有唱山歌的习惯。

 

 

在新中国成立前,木洞山歌只能在田里山间、坡上地头,农民于劳动中或工余后唱唱而已,以解除劳动的疲乏和抒发劳动者的心情。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当地政府十分重视对木洞山歌的发掘、继承和发展,把它作为巴渝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10年代左右,木洞山歌的演唱从田间院坝走上文艺舞台,既保留了表达农民劳动、生活、爱情的词句,又增加了农村移风易俗、学习知识、运用科学、勤劳致富、邻里和睦等新内容。

 

02 艺术形式

 

文体形式

 

 

木洞山歌有被称为庄稼歌或庄稼人的歌的“禾籁”、有把生活中的正常现象颠倒演唱,逗乐取笑的“神歌”、有用对歌形式演唱的“盘歌”、有在劳动过程中统一节奏,协调动作,鼓舞情绪的“劳动号子”、有在民间礼俗和祀典仪式中演唱的“民俗歌”、还有各种“小调”以及伴随玩龙灯、舞狮子、打莲箫、划彩船、赛龙舟等边舞边唱的“舞歌”等。

 

过去,木洞人民除在生产、生活和民俗活动中演唱山歌外,还举办一些传统聚会,如薅秧歌会、婚嫁歌会、丧葬歌会、闹春歌会、打谷歌会、榨菜歌会、螃蟹歌会、摸鱼歌会、牧牛歌会、童子歌会等。木洞山歌还有劳动号子、风俗歌、表演歌等多种样式。

 

主题曲调

 

 

木洞山歌的主体是被称为薅秧歌的“禾籁”。禾籁只在木洞及其周边地区流传,属中国民歌的稀有品种。禾籁地域特色浓郁,曲调曲目丰富,主要有高腔禾籁、矮腔禾籁、平腔禾籁、花禾籁和连八句等多种样式。而在这些样式中又包括若干子样式,如“高腔禾籁”还包括依呀禾籁、也禾籁、锣鼓腔、依依腔、呀呀腔、四平腔、噢嗬腔、呜哦腔、悠呵腔等。

 

木洞山歌的重要歌类还有“儿调”,其曲词体式和曲调特征与唐代以来巴渝民间流传的“竹枝歌”颇为相似,是竹枝歌在木洞地区的“嫡传”。

 

木洞山歌歌词典雅,曲调别致优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保护与传承木洞山歌,不仅可以丰富巴渝民歌艺术,而且也将促进中国民歌艺术的丰富和发展。

Back to News Li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