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ouncements

Home - Announcements - News
  

News

Back to News Listing

「云·游中国」侗戏:一戏绘千载,飘飘传四海

Posted: 12 Sep 2023

 

 

「云·游中国」侗戏:一戏绘千载,飘飘传四海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名称:侗戏

编号:Ⅳ-83

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贵州省黎平县、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

 

 

侗戏,侗语称“戏更”,是侗族的戏曲剧种,是贵州省黎平县、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地方传统戏剧。

 

01 历史渊源

 

 

侗戏的出现,是以吴文彩先生根据汉族传持《殊砂记》翻译改编的《李旦风姣》,以及根据汉族传书《二度梅》翻译改编的《梅良玉》为标志的。这一阶段,大约十年时间(即1828年~1838年),是侗戏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的侗戏剧目,不论剧本、表演、唱腔、服装、道具、舞美都是较为简单的;虽说它还处于戏剧“胚胎性”时期,但却是一个新剧种所必须经历的——即模仿、学习、借鉴的过程。

 

侗戏发展传播阶段(1838年~1911年)经历了两个时期,第一时期的时间是1838年至1855年,第二时期的时间是1855年至1911年。

 

第一时期(1838年~1855年),由吴文彩先生在侗戏萌芽阶段开辟了侗戏创作根据汉族传奇性故事改编的先例,各地许多接受过汉文化教育的歌师、戏师们,都去学习借鉴吴文彩先生的创作方法,创作改编了相当数量的、以汉族传奇性故事为主要内容的侗戏。这一时段,侗戏戏师张鸿干创造性地根据侗族民间叙事歌成功地编出了侗戏《金汉列美》。而《金汉列美》的产生标志着侗戏从萌芽时期向繁荣时期过渡的开始,它使侗戏完成了只讲汉族传奇故事的历史,从而使侗戏进入了以揭示侗族人民生活、故事化为主体的历史时期。

 

第二时期(1855年~1911年)是以《金汉列美》的出现,使得一些卓有见识的戏师意识到它的价值和影响,也开始了学习借鉴民间叙事歌来创作改编侗戏。《金汉列美》出现之后,一大批以“侗族民间叙事歌”为创作蓝本的侗戏剧目产生了。这批剧目的出现,说明侗戏的发展传播此时已经达到了空前盛况,为随之而来的繁荣高潮阶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侗戏开始了历史性的进步——侗戏戏师们的注意力已经转向了本民族优秀文化的领域,使侗戏进入了具有个性特征的阶段。

 

侗戏繁荣高潮阶段(1911年~1960年)可以分成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11年至1917年,以侗戏《珠郎娘美》的出现为标志;第二个时期是1955年至1966年,《珠郎娘美》的创作进一步完善,成为侗戏的代表剧目。

 

1978年以来的时段又称为“侗戏的革新探索阶段”,侗戏出现了新的高潮和繁荣。

 

02 艺术特色

 

曲调

 

 

侗戏的主要曲调有“平板”和“哀腔”等。平板或称“普通调”,用于叙事性唱词,前有引子、起板;哀腔或称“哭调”“泪调”。此外,在有些剧目中,花旦或丑角还常采用“侗歌”“汉族民间曲调”等曲调。

 

乐器

 

 

侗戏的乐队包括“管弦乐”和“打击乐”两个部分。管弦乐器包括二胡、牛腿琴、侗琵琶、月琴、低胡、扬琴、竹笛和芦笙等,打击乐器则有小鼓、小锣和小钹等,但一般不用于唱腔,只用于开台和人物的上、下场。

 

表演

 

 

侗戏基本的表演形式还是“二人转”或“二人台”,比较注重唱腔内容。侗戏在表演过程中如遇有三人以上在场时,也只有对唱的两人在过门中互走“一”字,其余的人原地不动。

 

角色

 

 

侗戏的角色虽有“生”“丑”之分,但并未形成定型的行当,一般是根据剧中人物的需要来分配演员的。只有“丑角”有些独特的表演,动作滑稽可笑,以说白为主,蹦蹦跳跳,称为“跳丑角”。演员念白很少,以唱为主。

 

03 代表作品

 

 

侗戏的剧目主要有《吴勉》《顾老元》《秦娘美》《乃桃补桃》《三郎五妹》《门龙》《美道》《华团阮俊》《雪妹》《顺保》《郎耶》《金汉》《朗红》《莽子》《驾洞》《金俊娘瑞》《不贯》《丁郎》《花师》《银洞》《女鹰》《雷必有》《俊郎》《梁士锦》等。

 

侗族戏剧以侗族居住地区的农耕稻作经济为基础,是这一文化类型的典型代表之一,是侗族现存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戏中既能见到侗族音乐和侗族习俗的因素,也能见到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影响,是多元一体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Back to News Li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