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ouncements

Home - Announcements - News
  

News

Back to News Listing

「云·游中国」壮剧:壮家有戏,古老悠扬

Posted: 05 Sep 2023

 

 

「云·游中国」壮剧:壮家有戏,古老悠扬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名称:壮剧

编号:Ⅳ-82

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剧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传统戏剧,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壮剧又叫“壮戏”,旧时壮族自称“布托”,意即“土著者”“本地人”,把壮戏称为“昌托”即“土戏”,以别于汉族剧种。

 

壮剧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因方言、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和流行地区不同而分为“广西壮剧”(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师剧)与“云南壮剧”(富宁壮剧、广南壮剧)。其多用当地壮族方言演出,唱腔曲调丰富。

 

01 历史渊源

 

 

由于壮剧是由多种不同戏剧组成的,所以壮剧具有其他戏曲所不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壮剧的发展并不是由某一个戏曲的时间传承而导致的,而是由“不同剧种共同并进”这种平行形态而构成的。

 

壮剧大约在清初已初具规模,清代中期便有了自己的剧作者、剧本和戏班,雍正时期已经较为成熟。

 

其中,“北路壮剧”最早称为“板凳戏”,起源于民歌、唱诗和曲艺,原是壮族民间说唱的一种坐唱形式。劳动之余,由二三人坐在板凳上唱故事;清康熙年间出现的手抄唱本央白平调《太平春》,即是“板凳戏唱本”;乾隆年间的1765年,田林县组织龙城班,搭台演出以央白平调自编的唱本《农家宝铁》——这是“北路壮剧”最早的组织演出。

 

 

后来到了清嘉庆年间的1815年,在壮族南部出现了半职业性的“壮剧土戏班”——当时土戏艺人已经传承了第七代。第七代班主黄永贵曾参加过南宁的粤剧班社,在此过程中抄写了60多个粤剧剧本,回乡后与第五代班主廖法仑合作,将剧本译成“壮语”,并以“土语”形式演出。他还组建了“螺阳剧社”,成为“北路壮剧”的代表。黄永贵根据章回小说《五虎平南》的故事情节编演了赞颂壮族民族英雄的大戏《依智高》,最多时有64个演员同台演出,从此奠定了“北路壮剧”的基础,并出现兴盛的局面。

 

02 艺术特色

 

唱腔

 

 

壮剧的唱腔是复杂多变的,并不是统一的模式。

 

“北路壮剧”的音乐唱腔属联曲体形式,唱腔主要包括正调、平调、卜牙调、毛茶调、骂板、恨板、哭调、哀调等,部分角色有特定唱腔。除正调外,还有供不同角色使用的几种唱腔,如武士用“武公调”,老人用“老汉调”,丑角用“丑角调”等。

 

“南路壮剧”包括壮族提线木偶戏和马隘壮戏,唱腔主要包括平板、叹调、采花、喜调、快喜调、高腔、哭调、寒调、诗调等。南路壮剧在行腔时,还采用“一人唱众人和”的帮腔形式,演员在台上演唱,乐队在后台助唱。帮腔多用在起板首句和唱段收尾的衬词、拖腔,末句为重句全帮。这种帮腔手法,无论在制造舞台气氛,烘托剧情环境,还是对人物内心感情的揭示、渲染等方面,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壮剧的主要唱腔叫“正调”,女角色起唱都带“快哥来”3字,意即是“哥快来”,男角色起唱都带“依阿里”3字,意即是“妹在哪里”,明显带着壮族情歌风味。壮剧主要唱腔的唱词都保持了壮族传统民歌的特有韵律结构、押腰脚韵形式。所谓“腰脚韵”,即上一句的末一个字与下一五字句的第二或第三字,七字句的第五字互相押韵。

 

音乐

 

 

壮剧的音乐曲调充满着壮族民歌风味,而且每个曲调都是结合行当来伴奏。

 

大调用于伴奏小旦的唱腔,多用十六分音符,全曲以曲子的第一句为主,曲调婉转抑扬,异常优美;

 

反调用于伴奏武生的战斗,节奏强烈,多用八分音符及四分音符;沙调是小生出场时的伴奏曲,附点八分音符、二分音符较多;

 

过场调是旦角走路时的伴奏曲,旦角走路时作舞蹈身法,用扇子遮脸,走一步要半蹲一下。这支曲调也可以说是一支舞蹈伴奏曲,华丽、优美、感人。皇帝出场有时也用过场调伴奏;

 

加冠调只能在皇帝出场时使用,多半是八分音符及十六分音符,婉转动听,非常柔和。

 

乐器

 

 

壮剧的伴奏乐器主要是马骨胡——用马腿骨做琴筒,金属弦,比京胡细长,音色清脆、明亮。配器是土胡、葫芦胡和二胡、三弦、箫筒或笛子,有时吹奏木叶作为辅助。此外,还有木鱼、小鼓、大钹、星锣、高边锣等打击乐器。

 

03 代表作品

 

壮剧题材多反映本民族生活内容,如《布伯》《侬智高》《张四姐下凡》《宝葫芦》《红铜鼓》《金花和银花》《卜牙》《文龙与肖尼》《刘二打番鬼》《莫一大王》《百鸟衣》《白马姑娘》《夜明珠》《玫瑰花》和《水轮泵之歌》等。

 

壮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其题材内容、音乐唱腔、表演技艺等几乎融汇了壮族原生态文化,并通过舞台艺术形象来加以展示,成为壮族文化的宝库和传承的重要载体。

Back to News Li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