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游中国」千载修得茶香绕,观音泉韵洗风流

羊楼小巷石青幽,福地洞天醉晚秋
百岁川砖香万里,明清古镇竞风流
老青茶属黑茶类,别称“青砖茶”,又称“川字茶”,主要产于湖北省赤壁、咸宁、通山、崇阳、通城等市、县,所以又称“湖北老青茶”。
01 品茶

老青茶的制造分“面茶”和“里茶”两种:面茶较精细,里茶较粗放;面茶是鲜叶经杀青、初揉、初晒、复炒、复揉、渥堆、晒干而制成,里茶是鲜叶经杀青、揉捻、渥堆、晒干而制成。
老青茶一般分成“洒面”、“二面”、“里茶”三个等级。一级茶(洒面)条索较紧,稍带白梗,色泽乌绿;二级茶(二面)叶子成条,红梗为主,叶色乌绿微黄;三级茶(里茶)叶面卷皱,红梗,叶色乌绿带花,茶梗以当年新梢为度。
老青茶有止渴、抗辐射、助醒酒、促进消化、减肥、延缓衰老、降胆固醇等作用。老青茶能增强大脑中枢神经活动的敏锐性,提高思考能力、降血压、抑制动脉硬化等。
02 溯茶

乾隆之年(1736年),茶商雷中万开办“羊楼洞茶庄”,茶庄设于庙场,始制茶砖。《中万公传》有“砖茶之源,万年洞庄”之说,《湖北通志》记载:“同治十年,重订崇、嘉、蒲、宁等六县各局卡抽派茶匾章程中列有黑茶及老茶二项。”这里“老茶”,即“老青茶”。以老青茶为原料蒸压而成的“青砖茶”主产始于湖北羊楼洞,又名“洞砖”,而青砖茶面印有“川”字商标,也称“川字茶”。
湖北生产“青砖”的历史悠久,18世纪就在欧洲培养起一个稳定而庞大的消费群体,源头就是湖北省的港口城市“汉口”,经中国北方至蒙古高原再至西伯里亚腹地的驼道,然后延伸至整个欧洲(后被水运和铁路取代);19世纪下半叶,经中国茶叶的出口占世界贸易总量的80%,汉口输出占中国茶叶出口的60%,而且湖北省产的老青茶砖比例最大。
1910年~1915年为青砖茶历史上的盛期,包括湖南省、江西省流入的一部分原料所制砖茶在内,最高年产量达48万箱(每箱54公斤);后因战祸叠起,销路阻隔,产量锐减;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力扶植“边销茶”(是指以黑毛茶、老青茶、红茶末、绿茶为主要原料,经过发酵、蒸制、加压或者压碎、炒制,专门销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紧压茶、方包茶)生产,使老青茶生产恢复了生机。
03 游茶乡

回顾老青茶的发展史,“赤壁羊楼洞”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存在——是青砖茶的原产地,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生产历史,素有“砖茶之乡”的美称。
湖北赤壁

青山叠翠,砖茶飘香。赤壁松峰山下,羊楼洞明清石板古街游人如织。古街旁有许多丁字侧巷,历代运茶的独轮“鸡公车”,在石板上碾出了寸余深的凹槽。明代诗人廖道南曾这样描绘羊楼洞当年的风光:“万嶂入羊楼,双溪绕凤丘。天开珠洞晓,月旁石潭秋。翠入梧桐秀,香来蕙若幽。登临长一啸,月夕紫烟浮。”
紧邻明清石板古街的,是“中国青砖茶博物馆”。面积约2,600平方米的展厅分为“中国古代茶文化”、“青砖茶的故乡”和“万里茶道”3个部分,分别从历史源流、经济沿革、文化交流等视角,展现了茶叶的起源、制茶工艺的形成、茶文化的发展等。青砖茶的制作工艺、万里茶道贸易线路的变迁等,也在馆内呈现。

据介绍,截至2022年底,赤壁市的茶园总面积达16.5万亩,茶叶总产量达7.1万吨,产值6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160亿元。如今,赤壁市坚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融合文章,形成了集“羊楼洞古镇”、“羊楼洞茶文化生态产业园”、“万亩茶园青砖茶公园”于一体的茶旅融合发展格局。
古因茶而兴,今以茶富民。如今,赤壁市正焕发出新的生机,羊楼洞正在袅袅茶香中升腾起新的无限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