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游中国」泸州雨坛彩龙:祈雨千番舞,潜龙一声雷
名称:龙舞(泸州雨坛彩龙)
编号:Ⅲ-4
类别:传统舞蹈
地区:四川省泸县
泸州雨坛彩龙是四川省泸县的传统舞蹈,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浪漫的龙舞表演艺术被誉为“东方活龙”。
01 历史渊源
泸县地区的龙舞艺术起源于唐宋时期,鼎盛于明末清初。由于这里“十年九旱”,人们使用稻草扎制“草把龙”求雨。后来,人们开始用竹子编出“龙骨”,用布料作“龙衣”,并特别注重“龙头”的制作,从而形成了泸州雨坛彩龙的雏形。

据记载,泸州雨坛彩龙从诞生之日起主要以泸县雨坛镇罗氏家族为主,大约经历了三代:
泸州雨坛彩龙第一代:公元1892年的初冬,泸县籍得胜镇民间艺人王世品回到家乡,他对布衣龙进行了大胆改革,把当时民间流行的草把龙大刀阔斧改为布衣新龙。他改变了草把龙的制作技术,同时融入了川南农耕的动作造型,这就是第一代雨坛彩龙;

泸州雨坛彩龙第二代:民间艺人王世品将龙舞技艺传给以罗银坤为主的罗氏家族。罗银坤为泸州雨坛彩龙的主要传人,自14岁起便开始学习彩龙舞技。到这一代,泸州雨坛彩龙得到了传承、发展和壮大。1985年,泸州雨坛彩龙被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一书;
泸州雨坛彩龙第三代:新中国成立后,泸州雨坛彩龙得到了很大发展。罗德书和罗德学跟随父亲罗银坤学习民间龙舞技艺,在继承祖辈民间龙舞的基础上,他们吸收了杂技艺术和外地龙舞技艺的精华,将泸州雨坛彩龙进行创新和发展,系统地继承了其20多种耍技,在连贯变化的太极图形中相继呈现出“龙出洞”、“龙夺宝”、“龙抱蛋”、“龙翻滚”等数十个生活模拟动作和造型动作。
02 艺术特色
表演技艺

泸州雨坛彩龙的耍法着眼于“龙”的性格表现和人文情感的传达,神采飞扬、气势磅礴既是“龙”的精神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泸州雨坛彩龙的表演重在一个“活”字,人龙合一。表演时舞者“动于中而形于外”、“心有性情,手显神色”、“手随眼动眼随心动”,“龙”便自然活起来。
泸州雨坛彩龙按连绵不断的太极图案行进表演,套路变幻莫测,表演活泼灵动。脱衣、翻滚、叹气、擦痒,展示“龙”之性情。在此过程中,舞者与“龙”的情感融为一体,被誉为“一条耍活了的龙”。
表演套路

泸州雨坛彩龙表演套路丰富。在漫长的表演实践中,泸州雨坛彩龙的传人们摒弃了陈旧的套路、虚弱的表演,在连贯变化的太极图形中,不断更新、丰富表演内容,形成了完整的表演套路和经典的动作造型,做出翻、滚、卷、转、游、盘、穿、缠、跳、等高难动作,“龙身”随之左右翻转,逶迤 (wēi yí) 如飞,活灵活现。
泸州雨坛彩龙的造型动作有“跳龙门”、“龙脱衣”、“龙翻滚”、“龙砌塔”、“倒挂金钩”、“龙背剑”、“太子骑龙”、“黄龙滚”、“燕山盗宝”等,展示了人们对“龙”的想象。
道具特征

泸州雨坛彩龙造型别具特色:它以泸县当地建于明代的中国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龙脑桥”的两个主龙头为样,金银两龙着色突出民间艺术性。
“龙头”彩绘精美,其形额高、嘴短,双目纵突能动,下颌开合自如,形象栩栩如生;“龙身”从七节增加为十三节,全长三十余米,可以灵活拆卸,加长或缩短;“龙尾”是长于“龙头”的链鱼状,紧随“龙身”起伏摇摆,舞动之中颇含诙谐,富有情趣,显示出泸州雨坛彩龙的灵性。
音乐伴奏

泸州雨坛彩龙的音乐设计保持了原来龙舞的川剧风格,整个表演以热烈并川味浓郁的锣鼓吹打乐伴奏,增加唢呐、打击大鼓、大锣、大钵等乐器。堂鼓、司鼓紧密配合“龙”的表现情绪和动作速度,加强了旋律的可听性和恢弘场面的气势,又构成了伴奏锣鼓的灵活性和连续性风格。
泸州雨坛彩龙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具有民族艺术色彩,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泸州雨坛彩龙从诞生之日起,历经几代人的追求与创造、传承与发展,通过民族与现代时尚的结合,有着极高的艺术境界与艺术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