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游中国」南坪曲子:琴声清脆,引吭高歌
名称:南坪曲子
编号:Ⅱ-88
类别:传统音乐
地区:四川省九寨沟县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是流行于川西北高原九寨沟县(原南坪县)一带汉族(含少数回族、白马藏族)自弹自唱的民间艺术,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01 历史渊源

关于“南坪曲子”的起源,通过几代文艺工作者的潜心研究探索,初步确定其为清朝雍正、嘉庆年间,由甘肃人带来了“花调”,陕西人带来了“背工调”,在近两百年的衍移融流中,与川北等地民歌相结合,同时吸收当地藏族、回族、汉族的民间音乐元素,最终发展成今天四川曲艺音乐中的一个独立曲种。

“南坪曲子”主要是当地人民群众自娱性的演唱,在农村尤为盛行,是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山民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聚于庭前树下,或围坐火塘旁,弹起三根弦的琵琶,敲起瓷碟碰碗,引吭高歌,气氛十分热烈。在群众性演唱的基础上,曾经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艺人,以米老汉、白凤云、黄金文、王玉元为代表的老艺人把“南坪曲子”推向了艺术的高峰。
六十年代起,成都、重庆、自贡等地的曲艺团队,以“南坪花调”为素材,创作和编演了一批弹唱节目,使南坪曲子的流布范围进一步扩大;八十年代,著名歌唱家朱明瑛演唱“采花调”,《采花》一曲在中国广为传唱;进入九十年代,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南坪曲子多次登陆中央电视台,在中国引起了巨大反响。九寨民族民间文化真正走出了大山,走向了世界。
02 艺术特色
伴奏乐器

南坪曲子的伴奏乐器主要为琵琶,即“横抱弹拨”,呈柳叶形,由三根弦构成,内弦两根为同度,外弦一根,与内弦形成五度定弦,常为“6-3弦”和“5-2弦”。
曲调种类

南坪曲子可以分为“花曲子”(简称“花调”,泛指“小调”)和“背宫调”。“小调”为民歌的一个种类,亦称“小曲”,其音律和内容比较简单,曲调比较流畅。九寨沟县南坪琵琶弹唱区别于其他曲调,它每支曲子开头都有一段固定的引子,也称“过门”。
表演特色

南坪曲子在弹奏时,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夹一木片(也有用骨片、竹片、塑料片)作拨子,将琵琶横抱拨弹,技法简单,右手主要是弹、挑、扫,偶有滚奏。它最大的特点是左手中指不按弦,故有俗语“会弹不会弹,中指不按弦”之说。南坪曲子演唱形式自由,多为独唱、对唱、一领众和、齐唱等。
03 代表作品

南坪曲子的代表作品包括《采花》、《织手巾》、《绣荷包》、《十写》、《十劝》、《劝世文》、《十送》、《放风筝》、《茉莉花》、《十现灯》、《大十二将》、《小十二将》、《伯牙碎琴》、《进兰房》、《月儿落西下》等。
南坪曲子是当地各民族音乐的集大成者和百科全书,是民族文化和不同地域文化有机融合的活的见证,是中华民族弹唱艺术的稀世瑰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