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游中国」惠东渔歌:以浪为枕,对月而歌
名称:惠东渔歌
编号:Ⅱ-93
类别:传统音乐
地区:广东省惠州市
惠东渔歌俗称“后船歌”、“鲘 (hòu) 船歌”或“城歌”,属“粤东渔歌”中的浅海渔歌类,是流行于惠东县沿海的港口、巽寮 (xùn liáo)、稔 (rěn) 山、盐洲等地渔村的传统音乐,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01 历史渊源

据《惠东县志》记载,惠东渔民的远祖又称“后船疍 (dàn) 民”,在宋代时期从福建、潮州一带迁入。渔歌也随疍民迁徙而来,并逐渐衍变为具有独特曲调、风格和表演形式的惠东渔歌。
渔民经历过一段艰苦的生活时期,因而只能写歌自慰,以歌自忧。所以,不论男女老幼都喜欢唱自己的渔歌。每逢年节他们有聚艇在避风港内的习惯,特别是每年中秋夜晚,他们对月而歌;在婚嫁时有唱歌、斗歌的习俗;亲人分离、相聚,或是老人与世长辞等时候都是以歌代言。

新中国成立后,渔民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逐渐移居陆地。随着渔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渔歌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内容不断丰富,旋律日臻优美。在许多音乐人的重视下,惠东渔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一度闻名中国。
02 艺术特色
歌词结构

惠东渔歌的歌词结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一唱一和的上、下句结构,多为开头或结尾加衬词、衬句,或开头、结尾皆加衬词、衬句;另一种是四句式结构,要求一、二、四句或隔句押韵,一呼一应句式。
歌词纯朴简练,深入浅出,内容多为唱海、唱鱼、诉苦、思亲,真实而典型地反映了世代疍民艰辛的海上生活和饱受歧视的悲苦情怀,对现代歌词的创作具有较高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音乐曲调

惠东渔歌是使用潮州方言的无伴奏清唱,有独唱、齐唱、对唱等多种表演形式。
其音乐曲调也甚为丰富,有啊啊香调、啦打嘟调、贤弟调、罗茵调等29种之多。有些曲调(如嗳嗳调)吸收了海丰白字戏唱腔的拖腔,唉唉调(又称苦调)糅合了妈祖庙乐的旋律,具有浓厚的地方戏曲音乐和庙堂音乐的韵味。

其音乐曲调也甚为丰富,有啊啊香调、啦打嘟调、贤弟调、罗茵调等29种之多。有些曲调(如嗳嗳调)吸收了海丰白字戏唱腔的拖腔,唉唉调(又称苦调)糅合了妈祖庙乐的旋律,具有浓厚的地方戏曲音乐和庙堂音乐的韵味。
表现形式

惠东渔歌多是渔民们在船上演唱,有独唱和齐唱,渔民群居时以“答歌”(即对歌、或叫斗歌)为乐,均无乐器伴奏,其旋律具有浓厚的地方戏曲音乐的韵味。
03 代表作品

惠东渔歌的代表作品有大型歌舞剧《南海长城》、《春满渔港》、《渔家乐》、《长相思》、《美丽的港湾》、《钟城谣》、《欢迎你到惠东来》、《思亲曲》、《南海明珠双月湾》,舞蹈音乐《友爱》、《赶潮》以及说唱《赞海花》等。
惠东渔歌对现代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它的歌词源于生活,语句淳朴,不虚构,通过叙事、咏物、抒情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真实反映了渔民们的生活和劳动,对现代歌词的创作具有较高的借鉴和启发意义;它的曲调更为现代音乐创作提供了珍贵的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