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游中国」湛江傩舞:舞蹈史上的“活化石”,雷州半岛人民的图腾崇拜
名称:傩(nuó)舞(湛江傩舞)
编号:Ⅲ-7
类别:传统舞蹈
地区: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
湛江傩舞是古代湛江地区的人民祭雷遣灾、祷神求安的一种传统舞蹈。傩仪活动是由道士在庙前设坛,向神灵燃烛、焚香、烧纸宝、供三牲;接着颁令、颁符、敬请五色旗队、八宝、飘色、锣鼓班、傩舞队等各路兵马到坛前扎寨练兵,然后到各家各户赶鬼驱邪,保佑平安;之后是游神,游神队伍浩浩荡荡到村镇各土地公管辖境界敬祭。游神之后,队伍回到神庙广场前,再次举行祭神仪式至结束。
湛江傩舞的面具十分突出,其中有木质面具、橹罟 (gǔ) 质面具、牛皮质面具及彩冷脸谱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傩面具。
01 历史渊源

广东省湛江市上古为百越之区,清代以前系雷州府与高州府属地。湛江傩舞俗称“走清将”、“考兵”、“舞六将”、“舞二真”等,流传于湛江市麻章区的湖光、太平,雷州市的南兴、松竹、雷高、杨家、白沙、附城、沈塘及吴川市的黄坡、博铺等地。
据《雷州府志》记载:“自十二日起曰‘开灯’,连至十五夜。每夜彩灯或三四百为一队,或五六百为一队,放爆竹,烧烟火,装鬼判诸色杂剧,丝竹锣鼓迭奏,游人达曙。城市为最,各乡圩间有之,是曰傩,谓之‘遣灾’,亦有至二十八日或二月十二日乃傩者。”湛江傩舞在农历正月十三至正月二十八日或二月十二日祭雷遣灾保平安活动中表演,以雷首公与五方位雷公将的活动为主要表现内容。
02 艺术特色
仪式流程

奏请:在庙堂庭院中设坛桌供奉神主,桌上供品摆着5盅茶、5盅酒、5个福禄寿猪鸡米饼、5个五谷丰登、5碟饼干、5小碗米饭。道士念经启奏上天帝主舞傩遣灾,手执尚方宝剑舞动脚步,右步、左步、上步、转身跳步、向前反复动作二次,面对神灵双手合掌,食指反扭扣住无名指展开出现“凸”字形,口含酒默念咒诀敕 (chì) 法点画镇符、鞭、剑、盅酒诸物付之于法力。即遵旨点将奉命,五雷公将、艄公婆、土地公婆到位表忠,插鸡血点10盅酒,各将饮1盅酒誓盟“齐心协力,忠于职守,严禁受贿”,绕坛桌走6圈受检阅训练。
誓师:玄坛雷首指挥五雷公将、艄公婆、土地公婆往村点将坛前集中,道士念咒语,各将绕坛走3圈后高呼“尽职尽力”,即奔赴遣灾。

遣灾:玄坛雷首指挥五雷公将到各家各户驱除邪恶,各家各户设供桌迎接,五雷公将驱除邪恶在船上由艄公婆押走,随后土地公婆进入送子孙送财宝,赐福平安。
押灾:玄坛雷首指挥五雷公将、艄公婆把邪恶押运到村外溪河边,设坛桌,首先由雷首检阅与东(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黄)的五方雷将与艄公、艄婆、土地公、土地婆,在为村民们消灾解难的过程中是否尽忠职责,各自检查,走6圈围绕神坛,烧纸和放炮,并将纸船点燃放入河中,预示着厄运的离去。

庆功:雷首公与五方将士压灾后返回庙堂,开始庆功,道士要对雷首公和五方将士送经赞颂,劳苦功高,犒赏酒1盅,雷首公与五方将士走6圈围绕神坛,跳傩人脱下服装和傩面具,雷首公回到庙堂宝座。
面具装扮

湛江傩舞其人物形态特征是以雷首公与东(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黄)的五方雷将为主要神灵舞傩,并带有土地公婆、艄公婆等人物形态。
湛江傩舞的工具有木质傩面具、橹罟质傩面具、牛皮质傩面具及彩绘傩脸谱等,是古代雷州半岛人民敬雷崇雷文化的传承。傩面具象征着神灵,也是驱疫的符号。古代跳傩人根据自己的想象,将对雷公和祖先的崇拜、对自然的敬畏和对雷图腾文化融合在一起,模拟出雷首公和五方雷将,并用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来绘制面具。
音乐伴奏

湛江傩舞用锣鼓、堂鼓、高边锣、大钹、小锣、小铃及古老的陶鼓等伴奏敲击乐曲。保留了“以乐通神”、“击鼓逐疫”、“以乐送神”的古礼乐制,形成对比强烈和原始粗犷神秘的氛围。
湛江傩舞是湛江地区古老的民间艺术,与湛江当地的民俗相结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反映了古代雷州半岛人民敬雷崇雷的风俗,具有宗教、民俗、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