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游中国」北有彭城,瓷韵流芳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中国瓷器生产悠悠几千年,大大小小的瓷窑更是遍布大江南北。
从商周时期开始,无数匠人潜心烧造,才有了一件件独一无二的中国瓷器。它们或精巧秀雅,或浑厚质朴,或繁复华丽,凝聚着历代工匠的心血。
河北省
河北省在中国瓷器史上举足轻重,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河北人就开始使用原始青瓷。北朝,河北人已在烧造瓷器。唐宋时期,河北省是重要的瓷器产地,邢窑、定窑、磁州窑瓷器遍布中国,声名远播,充分展示了河北省古代瓷器的辉煌成就以及在中国瓷器史上的重要地位。
磁州窑、井陉窑、邢窑、定窑作为河北省四大古窑,不断发扬光大,共同构筑起河北省辉煌灿烂的陶瓷历史文化。
彭城窑
彭城窑是中国古代北方的民窑,创始于宋,经过金元的发展,在元末明初达到顶峰,并且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彭城窑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彭城镇,有盐店和大庙坡两处遗址。该窑产品十分丰富,尤其在元明时期,造型有碗、盘、瓶、罐、坛、盆、炉、枕、瓷俑及陶瓷玩具等,装饰技法有白地黑花、白地赭花、灰地白彩、刻划花、绿釉、五彩、翠蓝釉及黑釉、天目釉等。

彭城窑注重瓷器装饰艺术,粗瓷细做,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
彭城窑瓷器鉴赏
01 明 彭城窑白地黑花兔纹盆

该盆口径19厘米,底径13.5厘米,高6.5厘米。
该盆外壁尽施黑釉,盆内白底黑花装饰,中心部位勾勒出白兔一只,周围绘花草,形象夸张生动。该盆使用的兔纹装饰图案在元明以来的窑器物中颇为常见。可以推测,玉兔形象深受当时民众的欢迎和喜爱。
02 明 彭城窑白地黑花开光山水花卉纹瓶

该瓶高28.7厘米,口径3.8厘米,底径10.2厘米。
该瓶造型系梅瓶的变体,小口,短颈,溜肩,腹部上丰下敛,平底内凹。其通体用白地黑花装饰,颈部饰变形蕉叶纹,肩部饰花卉纹,腹部开光内绘山水图案,周围间以云纹,近足处饰变形莲瓣纹,底素胎无釉。
03 明 彭城窑仿定窑白釉孩儿枕

该枕高22厘米,长36厘米,宽12厘米。
该枕为男童形象,面带笑容,两膝伏地,呈卧伏状,背部作枕面。其胎体厚重,通体施白釉,釉色莹白。
04 明 彭城窑仿定窑白釉弦纹三足樽

该樽高12.6厘米,口径15.3厘米,足距13.1厘米。
该樽为圆口,筒形腹,平底,下承以三足。其外施白釉,釉色白中略泛黄,胎体较厚。器身饰凸起弦纹多组。
05 元 彭城窑鱼藻纹盆

该盆口径46.5厘米,底径27厘米,高12.5厘米。
该盆器型硕大、雄浑、敦厚,其造型特征为圆唇、敞口、宽圆沿或折沿、斜腹、平底。盆口为台阶口,口沿平坦光滑,盆底非常厚实,厚度达2厘米以上。鱼藻纹盆采用拉坯成型制作,外施黑釉,内施化妆白釉,里白外黑对比分明。
在盆的正中央由三条圈线形成的圆底内,画一条游动的鲤鱼,鱼张着鳍,活灵活现地向外吹着泡,鱼的两侧是由于鱼的游动,而被卷起的水草,形成一缕一缕状。鱼藻纹盆的盆壁上,以两对相对的大叶牡丹纹分割成两个开光,在开光框内绘有硕大、肥嫩的折枝菊花纹。鱼的嘴、眼、鳍、翅、尾、鳞等均清晰可见,生动、逼真。画面用墨畅酣淋漓,一鼓作气,一气呵成,洋溢着中国传统绘画的神韵。
06 明 彭城窑白釉刻划花卉纹兽耳衔环瓶

该瓶高32.3厘米,口径9.5厘米。
该瓶为盘口,束颈,溜肩,鼓腹,腹以下逐渐内收,圈足微外撇。在颈和肩处对称装置了兽耳衔环,瓶子内外均施白釉,外底无釉,并露出黄褐色胎,外壁刻划花卉纹。纹饰精美细腻,线条刻画清晰流畅,堪称是一件明代彭城窑难得一见的佳作。
07 元 彭城窑白地黑花“司马光砸缸”图长方枕

该枕长40.5厘米。
瓷枕是元代彭城窑常见的种类,所绘图案十分有趣。该枕描绘的内容是孩童们正在玩耍,一孩童不慎跌落水缸,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人手持钝器,跑来打碎水缸救孩子的场景。这则故事源自《宋史·司马光传》所记载司马光(1019年~1086年)少年时期的一则美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