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游中国」麒麟舞:麒麟献瑞,迎祥纳福
名称:麒麟舞
编号:Ⅲ-43
类别:传统舞蹈
地区:广东省海丰县
麒麟舞也称为“武”麒麟,是中国明代宫廷舞蹈表演,南明灭亡时流传于民间。舞动时,一人舞麒麟头,一人舞麒麟尾,两人配合默契,以此把传说中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静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逢年过节人们舞起麒麟,以表达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的良好愿望。
01 历史渊源
.jpg)
据《大明一统志》、《杞县志》和《冯氏族谱》等史料记载,麒麟舞原本仅是皇宫中的表演艺术,称之为“麒麟圣舞”,为皇家各类庆典中必有的演出。南明灭亡时(公元1661年),掌管宫廷文化娱乐的文林郎冯玮归隐故里河南省睢 (suī) 县,将一对“麒麟皮”带给睢县大刘寨村的冯氏族众,并亲授演舞之术,从冯氏家族起源的麒麟舞已传了15代,经历了350多年的历史。
.jpg)
麒麟舞在明末由皇家宫廷流入到睢县民间,作为冯氏家族形式传承下来的这一皇家舞蹈,它基本上保留了三百多年前明时的舞蹈风貌和原始形态。麒麟舞的师承关系特殊,在选拔演员时条件相当严格,组成表演团体,世代延续,并强调所学技巧不准外传。
广东省各地的麒麟舞是客家人南迁的见证,以锣鼓加唢呐为伴奏,具有典型的中原地区花会的风格,与广东岭南音乐不同,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艺术文化。
02 艺术特色
基本动作
.jpg)
有关资料记载,麒麟像鹿,独角,全身生鳞甲,尾像牛,舞起来威武生动,很有特色。通常以农村的晒谷场、空地为表演场地,舞麒麟分为头套和尾套,统称麒麟套,由一人舞动麒麟头,一人舞动麒麟尾,随着打击乐奏出轻、重、缓、急的各种节奏,表现麒麟活动过程以及喜怒哀乐情绪。
表演用的麒麟从头到脚最小的4米,最高的5米,高大雄壮,舞起来威武生风、气吞长虹。每只麒麟由两个人一前一后协力合作完成表演动作。前者腰挎麒麟头,做骑麒麟状,后者在其内做尾部表演。演员身托50公斤的道具,完成闪、转、腾、挪等系列动作,表演技巧高,难度大。全场多只麒麟在锣鼓和音乐的伴奏下一起跳跃舞动,演出场面大气磅礴、威风凛凛。
表演道具
.jpg)
表演用的麒麟为手工制造,麒麟头样式不一,分为白鸽狮、斗牛狮、扁鼻狮、大头狮几种,其中“白鸽狮”头最重。麒麟头(白鸽狮)直径50厘米,高38厘米,重2.5~6公斤。白鸽狮头用糯米浆糊制,其它几种麒麟头用老黄竹编制,身被至少长3.2米、宽2米。麒麟头(白鸽狮)上画有一龙二凤一八卦的图案和各种吉祥饰物,为“龙风呈祥,驱邪佑吉,安居乐业,五谷丰登,天下太平”之意。
艺术价值
.jpg)
舞麒麟以锣鼓加唢呐为伴奏。以惠州小金口为代表的东江麒麟舞,具有原始和古老的特点,带有诙谐和逗趣的意味,同时也透露出古朴的美感。它将武功动作融入其间,又刚柔并济,套路完整,生活气息浓。即兴发挥、风趣幽默、谐趣横生是东江麒麟舞最大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观赏性。
美学价值

麒麟舞是中国最早的拟兽类舞蹈,是现今稀有的、产生于春秋战国之前远古的中华民族图腾舞种,具有珍贵的民间舞蹈史研究价值。它和龙舞一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在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的研究上有着特殊的意义。麒麟形象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是一种图腾、一种信仰。后来发展到哲学意义,又进入文学领域。最终走向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成为了剪纸、泥塑、刺绣、金玉饰等艺术创作的素材。
麒麟舞融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杂技于一体,既具有美学的欣赏价值,又有文艺的、宗教的、民俗的、历史的研究价值,是一份宝贵的历史财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