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游中国」武夷名丛——铁罗汉茶
.jpg)
铁罗汉茶属乌龙茶类,创制于清乾隆年间,产于闽北“秀甲东南”的名山武夷,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内山(岩山),生长在岩缝之中。
01 品茶
.jpg)
铁罗汉茶的品质特征是: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铁罗汉茶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
铁罗汉茶属半发酵茶,由于铁罗汉树长在岩石间,使得它的成份及滋味有别于其它茶种,从元明以来为历代皇室贡品。其单丛加工,品质特优的“名丛”,各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以精湛的工艺特制而成,成品铁罗汉茶香气浓郁。

铁罗汉茶的采制技术与其他岩茶相类似,只不过更加精细。每年春天,采摘3~4叶开面新梢,经晒青、凉青、做青、炒青、初揉、复炒、复揉、走水焙、簸拣、摊凉、拣剔、复焙、再簸拣、补火而制成。
铁罗汉茶具有提神解乏功效、除脂解腻、去除口臭、利尿排毒、预防辐射等功效。
02 溯茶

铁罗汉茶自从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2年)问世至今已有二百余年。
当时,晋江衙口有一位姓施的铁罗汉商,在惠安办了一家专营武夷岩铁罗汉的“集泉铁罗汉庄”。有一次,他发现武夷山慧苑岩内鬼洞石崖上长着一株高大的铁罗汉树,在云雾缈中状如罗汉,于是采摘该树的嫩叶并经过精心熔制,制出来的铁罗汉叶,韵味特别香醇,便取名为“铁罗汉茶”。

清代周亮工《闽铁罗汉曲》云:“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未除莫接唇,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连横(雅堂文集)亦云:“新铁罗汉滑而无骨,旧铁罗汉浓而少芬,必新旧合拼,色味得宜,嗅之而香,吸之而甘,虽历数时,芳流齿颊,方为上品。”
03 游茶乡
武夷名丛“铁罗汉茶”,产于福建省武夷山,是武夷岩茶的一种,与“大红袍、白鸡冠、水金龟”并称为武夷岩茶“四大名丛”。
武夷山

武夷山位于江西与福建西北部两省交界处,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这里峰岩峭拔,曲水多姿,风景奇秀,素有“福建第一名山”之称,俗称有36峰、99岩、72洞、108景。峰岩争奇斗异,岩洞境异形奇,九曲河随着奇峰盘旋,虎啸峰犹如猛虎下山,大王峰巍峨威武,玉女峰娇娆娟秀。古人曾用“武夷山水天下无,层峦叠嶂皆画图”来描绘武夷山的奇秀风光。

武夷山有“奇秀甲于东南”之美誉。群峰相连,峡谷纵横,九曲溪萦回其间,气候温和,冬暖夏凉,雨量充沛。山上多悬崖绝壁,茶农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种茶,有“盆栽式”茶园之称。因为有“岩岩有茶,非岩不茶”之说,独特的气候,适宜的土壤,优化的自然条件,造就出武夷岩茶优良的内质,独具“岩骨花香”,使“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的武夷岩茶千余年来久盛不衰,享誉世界。

此外,武夷山文化遗产丰富,大自然赐予了武夷山独特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历代高人雅士、文臣武将在山中或游览、或隐居、或著述、或授徒,前赴后继,你来我往。自然山水陶冶了人们的性情,启迪了人们的智慧,人类的活动传播,发展了武夷山,为自然山水增辉添彩。

先民的智慧,文士的驻足在九曲溪两岸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有高悬崖壁数千年不朽的架壑船棺18处;有朱熹、游酢、熊禾、蔡元定等鸿儒大雅的书院遗址35处;有堪称为中国古书法艺术宝库的历代摩崖石刻450多方,其中有古代官府和乡民保护武夷山水和动植物的禁令13方;有僧道的宫观寺庙及遗址60余处。
武夷山水天下甲,南平美景游人醉。让我们一起“武”星度假游,“夷”品好山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