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ouncements

Home - Announcements - News
  

News

Back to News Listing

「云·游中国」沙头角鱼灯舞:鱼灯熠熠,翩翩起舞

Posted: 02 May 2023

 

 

「云·游中国」沙头角鱼灯舞:鱼灯熠熠,翩翩起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名称:灯舞(沙头角鱼灯舞)

编号:Ⅲ-45

类别:传统舞蹈

地区:广东省深圳市

 

起初,沙头角鱼灯舞以摆字为特征,后逐渐发展成以彩灯排列构造图案、创生意境的民间舞蹈样式,流传于中国各地。

 

沙头角鱼灯舞是一种以鱼灯为道具的广场男子群舞,流行于广东省深圳市沙头角镇等地。沙头角鱼灯舞表演一般在晚上进行,舞蹈场地不用添加灯光,舞者保持低马步,巧妙地将身体藏于鱼灯背后,举着鱼灯下的短棍俯身曲背穿梭起舞,同时以锣、鼓、钹、唢呐、螺号等从旁伴奏。整个表演主要突出鱼灯的形象,以集中体现各种鱼类的普遍习性和个性。

 

01 历史渊源

 

 

沙头角鱼灯舞起源于清代康熙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清初沙头角沙栏吓村吴氏族人的祖先从广东博罗迁至海滨新安县(宝安县旧称,即今广东省深圳市)沙头角后,结合当地民间元宵张灯作乐的习俗和早期在海上捕捞的经验,创造出了独特的鱼灯舞。

 

沙头角鱼灯舞盛行和定型于清乾隆年间,当时每个村里都有一班人专门从事鱼灯舞这项民间艺术活动,随着吴氏宗祠和天后庙等祠庙的相继建成,村民便使用鱼灯舞这种艺术形式进行祭祀活动。

 

 

清光绪至民国初期,沙头角鱼灯舞由家族式的传承发展到地域性的传承(但仍以家族式传承为主,因吴姓人多)。沙栏吓村钟氏家族于清光绪年间迁入,丘氏家族于清咸丰年间迁入,陶氏家族于民国初年迁入,他们都加入了鱼灯舞的行列。沙头角边界两边从事渔业的村民,他们与沙栏吓人一起出海捕鱼,结下了较深的情义,其中一些人也学会了鱼灯舞。

 

1959年,沙栏吓村鱼灯舞开始走出村庄,经常被邀请到其他地区进行表演;深圳特区建立后,沙头角管理区文化部门于1985年对鱼灯舞进行搜集挖掘、整理,使民间艺术沙头角鱼灯舞重新搬上舞台,焕发璀璨的光彩,并代表深圳市参加1987年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欢乐节;1998年,盐田区建立后,沙栏吓村大力挖掘传统的鱼灯舞资料,才使沙头角鱼灯舞在较大程度上恢复本来面目。

 

02 艺术特色

 

表演形式

 

 

通过长期的实践,沙头角鱼灯舞逐渐发展成一种带有情节性舞蹈,其表演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集体舞,表演各种鱼类在海底自由自在生活的场面。通过鱼灯表演鱼贯穿梭、铲沙、蹿水、飞跃等舞蹈动作,体现鱼在悠闲或兴奋欢乐时的习性;

 

 

第三部分是集体舞,表演群鱼围攻赶走黄鳢角。群鱼轮番蜂拥而上,经过多次联合攻击,大鱼最后夺路逃跑。海面恢复平静,各种鱼类重新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寓意群鱼赶走大鱼,象征团结就是力量。

 

表演过程

 

 

传统沙头角鱼灯舞一般在元宵节和中秋节的晚上进行表演,表演场地无需灯光。全场共有25条“鱼”参加演出。表演之前,在吉祥物“麒麟”引导下,由族中长辈手持黄鳢角带领着众鱼灯来到吴氏宗祠和天后宫祭拜,也就是进行“开光”仪式。随后,队伍来到表演场地,在锣鼓、唢呐、笛子、二胡等乐器的伴奏下,首先表演象征喜庆吉祥之意的“麒麟舞”。

 

 

接着,进行鱼灯舞的正式表演。表演者手持渔灯依次登台,采用民间武打的弓步或马步,巧妙地藏于鱼灯背后,模仿鱼跃虾跳的动作,表演追鱼、捕鱼、吃鱼的行动场面,时而盘旋起舞,时而腾挪跳跃,其舞姿粗犷、优美,曲调悠扬悦耳,并以激昂、高亢和强烈的舞蹈动作表现人类战胜海盗的决心和斗志,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音乐特点

 

 

沙头角鱼灯舞伴奏乐器较为简单,一般的配置为:绑鼓一面、钹1对、大锣1个、小锣1个、高音唢呐1支、低音喷呐1支、海螺号1个。

 

沙头角鱼灯舞的伴奏乐曲由于年代的久远和艺人的过世,多数的乐曲都无法记忆。可以收集到的有两首广东音乐和一首锣鼓曲牌,即:舞蹈第一节伴奏曲《大开门》,第二节锣鼓曲牌《急急锋》,第三节伴奏曲《得胜令》。

 

沙头角鱼灯舞是一种寄情于物,托物言志的民间艺术活动,其寓意经过多次转变,充分体现了客家人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形成的的客家精神,值得传承和发扬。

Back to News Li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