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游中国」巩义瓷器,远走四方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中国瓷器生产悠悠几千年,大大小小的瓷窑更是遍布大江南北。
从商周时期开始,无数匠人潜心烧造,才有了一件件独一无二的中国瓷器。它们或精巧秀雅,或浑厚质朴,或繁复华丽,凝聚着历代工匠的心血。
河南省
大河之南,中原腹地,联系中国南北东西,各种新风尚往往先在河南省出现,转而传播各地,河南省的瓷器烧造则更是多姿多彩。
宋金时期,青瓷、白瓷、黑瓷、三彩瓷、绞胎瓷,异彩纷呈,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中国瓷艺的“调色板”,其谓河南乎?
巩义窑
巩义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巩义市白河两岸,始烧于北朝,发展于隋,盛于唐。

巩义窑址出土了已发现的最早的北魏时期的白瓷,晚唐地层还出土了唐青花瓷残片。其中,白瓷和唐三彩是巩义窑的主要产品。
巩义窑在中国瓷坛上以产品的种类众多著称,其早期的青花瓷和白瓷为中国陶瓷史增添色彩,是中国白瓷和青花瓷的发源地。
巩义窑瓷器鉴赏
01 唐 巩义窑绞胎枕

该枕高8厘米,长12.5厘米,宽8.8厘米。
该枕造型小巧,呈长方形,枕面前低后高,前侧有一通气孔。枕面及枕侧面以白、褐两色胎土绞出的五瓣团花纹样数组装饰,外罩黄釉。
02 唐 巩义窑绿釉小壶

该壶高5.8厘米,口径3.3厘米,足径3.9厘米。
该壶敞口,圆唇,短颈,扁圆腹,平底,肩部一侧置短流,对应的一侧有连于口与肩的柄,柄上下端各有一圆形装饰。施釉不到底,露胎处呈白色。其造型小巧圆润,具有巩义窑器物的典型特征。
03 唐 巩义窑绞胎三足炉

该炉高11厘米,口径10.7厘米,足距15.8厘米。
该炉口外卷,圆腹,下承以三兽足,通体绞胎,即以两种颜色胎泥绞出花纹。其造型端正,炉身与三足比例合理,利用绞胎的纹理将器身的纹饰搭配成不规则的团花图案,是绞胎器物中难得的佳作。
04 唐 巩义窑白釉弦纹匜 (yí)

该匜高8.5厘米,口径19.3厘米。
该匜撇口,折腰,腹部凸起弦纹一道,平底,口边一侧出槽形短流。胎体洁白,里外均施透明釉,釉层显现细碎开片。
05 唐 巩义窑三彩双系罐

该罐高12.5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6.9厘米。
该罐呈扁圆形,口内敛,平底,口外两侧各有一系。器内施黄釉,外壁以绿釉为地,上以白、黄、绿三色点染花朵。该罐器型虽小,但丰满端庄,模制成型的双系是唐三彩罐的一个主要特征。
06 唐 白釉狮首塔式瓷罐

该罐高36厘米,底径10厘米。
盖及罐两部分为白釉瓷质地,底座为白陶质地。塔式罐又称塔形罐、带座罐,是唐代新出现的具有佛教特征的特殊罐式明器。该罐从上到下由三部分组成:上部盖纽的样式如同高高耸立的四级塔刹,盖面隆起;中部为圆腹平底罐,罐腹部等距离贴塑六个威武的狮首作装饰;下部为器座,承托罐体。
塔式罐产生于初唐,极力模仿塔的形状,造型朴拙。盛唐发展成为常见明器,种类繁多,装饰华丽,艺术性强。中唐出现了大量瓷质塔式罐,罐身逐步变长而底座变矮,装饰趋向简朴。
07 隋 白釉多足瓷砚

该砚高7厘米,口径25厘米。
该砚为圆盘式,砚面微凸,砚面边缘有一圈环形凹槽砚池,用来储存墨汁,盘下有18个水滴形状的泥珠作为砚足。其通体施白釉,砚面无釉。这种圆形浅盘样式的多足砚,是汉代多足石砚的延续。
08 唐 三彩宝相花纹盘

该盘高1.5厘米,直径19厘米。
该盘为圆盘,敞口,平卷唇,浅腹,平底,通体施白色透明釉,盘心阴刻宝相花及花叶,然后再在上面填以蓝、黄二色釉。盘中央为一朵小的盛开六瓣的宝相花,外层布满了六个均匀的花叶,花叶之间以纹饰连接。盘心花朵布局匀称丰满,对称美观、色彩明快、绚丽斑斓,是唐三彩盘中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