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ouncements

Home - Announcements - News
  

News

Back to News Listing

「云·游中国」聆听湘音,感受湘剧之美

Posted: 14 Mar 2023

 

 

「云·游中国」聆听湘音,感受湘剧之美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名称:湘剧

编号:Ⅳ-13

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湖南省衡阳市

 

湘剧

 

湘剧是湖南省最主要的地方声腔剧种,流行于湘南省东部17个县市及赣南西部和广东省的坪石、岐门、乐昌、桂头、犁市、韶关等地。

 

湘剧融合有昆腔、高腔、弹腔及杂曲小调等多种声腔,其剧目繁多,《封神榜》、《岳飞传》、《目连传》等均是其中的代表性剧目。

 

01 声腔

 

湘剧的表演融高、低、昆、乱四大声腔于一炉,并吸收了青阳腔、四平调、吹腔以及南罗腔、银纽丝、鲜花调等杂曲小调。在长期的衍变过程中,高腔和乱弹已成为如今湘剧艺术中的主要声腔。

 

高腔是湘剧主要声腔之一,源于江西省弋阳腔。

 

 

 

高腔向来为锣鼓伴唱,不托管弦,一人启口,众人帮唱,较为淳厚而又率真奔放,属联曲体。

 

高腔曲牌有三百余支,有南北之分,南曲多于北曲。每支曲牌一般由“腔”和“流”两部分构成。凡属句幅大、旋律强、用人声和打击乐帮钹声作为结尾的乐句称为“腔”;而字多声少,朗诵性强,只有鼓、板击节的“滚唱”称为“流”。

 

高腔的节拍可分两类:一种是整规节拍类型,一种是节拍较为自由的散板类型。

 

02 伴奏

 

湘剧的伴奏乐队传统上称为“文武六场”。武场四人,击打鼓板、铙钹、大锣和小锣;文场二人,操弄二胡、月琴,兼吹竹笛、唢呐,统由司鼓指挥。

 

弹腔以京胡、京二胡和月琴为主,称为“三六件”。平板由竹笛主奏、高腔试用管弦伴奏后,高胡主奏、低牌子由竹笛主奏。

 

 

打击乐有一套成型的锣鼓经,分“长锤”“击头”“溜子”“挑皮”等类,每类又有十至二十余种不同名称的锣鼓点子。

 

03 角色

 

湘剧角色行当分工细致,包括大靠把、二靠把、唱工、小生、大花脸、二花脸、紫脸、三花脸、正旦、做工旦等12行,小生又有文巾、罗帽、雉尾、蟒靠之分,且有穷、文、富、武四种做派。

 

 

湘剧表演充分吸收昆曲的艺术因素,载歌载舞,灵动活泼,有一批以造型和功架著称的剧目。生行表演中拖鞋前行的“趿鞋路”、金鸡独立的“船路”、踉跄而走的“醉路”及旦行中的“大脚婆路”等都带有鲜明的剧种特色。

 

 

随着时代的进步,布景、声光效果的运用,各类乐器的引进,湘剧的演出形式日臻完美,演出地域遍及京、津、豫、辽、沈、徐、郑、苏、宁、汉、粤、桂、新、港等各大中城市和农村,甚至远赴日本西欧,均得到广大观众好评。

 

在历届中国戏曲会演中,湘剧在剧目以及演员、演奏员、舞美工作人员、编剧、导演等方面获得了众多奖项,其影响在中国日益扩大,为湖南省屡添荣誉。

Back to News Li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