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游中国」巴陵戏——岳阳瑰宝
巴陵戏原称“巴湘戏”,民间又称之为“岳州班”。它是湖南省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湖南的岳阳、益阳、常德、湘西、长沙及邻近的湖北省、江西省部分地区。
01 形成发展
巴陵戏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岳阳古称巴陵,据史料记载,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岳阳便有了用“楚语演唱种种伤心事”的戏曲表演形式。另据巴陵戏历代艺人传说,明代末年,岳阳曾有洪胜班,该班生角大王洪玉良便是巴陵戏的始祖。

明万历年间,风靡中国的昆腔为巴陵戏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
清代乾隆年间,随着商业活动的流布,不少地方戏开始相互影响。剧种之间的交流使得巴陵戏得以博采众长,迅速形成并发展起来。
清代末叶,巴陵戏的发展达到兴盛之景况。不少清代的演义小说中,都有对岳州戏(巴陵戏)演出盛况的描写。
2006年5月20日,巴陵戏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2 剧目与声腔
据不完全统计,巴陵戏的传统剧目共有420余个。这些剧目大多取材自历史演义和话本,以反映历代政治、军事斗争题材为主,其中的代表性剧目有《打严嵩》、《九子鞭》、《夜梦冠带》等。
巴陵戏的音乐分声腔和伴奏音乐两部分,声腔又分昆腔、弹腔和杂腔小调几种。弹腔分为南、北路,又各有其反调。同时还有一种特殊的唱腔形式——西二簧,它能巧妙地将南北路融为一体,南唱北拉,风味独特。
弹腔用胡琴、月琴、小三弦伴奏,辅以唢呐、笛子和长杆子等。用于伴奏的打击乐器包括板鼓、课子、堂鼓等。
03 表演艺术
巴陵戏的角色分生、旦、净三大行,生行包括老生、三生、靠把等;旦行包括老旦、正旦、闺门等;净行包括大花脸、二净、二目头等。
巴陵戏用中州韵、湖广音结合湘北方言演唱,十分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有一套较为完整的传统表演程式,形成了粗犷朴实、细腻生动的艺术风格。
其表演有“内八功”、“外八功”等技巧。“内八功”是指喜、怒、哀、乐、悲、愁、恨、惊八种刻画人物心理、表达人物情感的基本技巧。“外八功”则泛指手、腿、身、颈及胡子、翅子、翎子、扇子、水袖等的运用。
.jpg)
巴陵戏的表演还十分注重眼神,常用的眼神有正眼、斜眼、喜眼等三十多种。历代巴陵戏艺人在武打戏中吸收民间武术、杂技内容,创造了抛叉、抛椅、钻刀圈等表演绝技。
巴陵戏的道白除常用的韵白、戏白之外,还有京、苏、川等方言白口,用以表现某些人物的地域特征及其身份、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