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游中国」5地入选!中国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公布

近日,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了中国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验收工作,共五个保护区被列入中国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
这五个保护区分别为: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陕西省榆林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山西省晋中市)。

2019年12月,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等7个中国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截至目前,中国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已达12个。
什么是中国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中国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同意设立的特定区域。
《中国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规定,中国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应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保护孕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范围覆盖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全境,这里是民族文化的“富矿区”,被誉为“歌舞之州”、“百节之州”、“神奇之州”。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项3处,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6项78处,中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8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世界自然遗产1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处,民族文化保存完好,举世瞩目,蜚声世界。
走进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苗族飞歌高亢悠远,芦笙舞欢快热烈,鼓楼、花桥、吊脚楼依山傍水,如点点繁星散落在青山绿水中。
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

作为全世界客家人的精神家园,“世界客都”梅州市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市现有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2个,中国国家级项目6项,中国国家级传承人7人。
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自然生态环境、文物古迹、村落城镇相互依存,形成了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岭南客家文化,梅州市也因此成为客家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和客家文化向外传播的核心区。
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

2011年1月,大理白族自治州被公布列为中国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大理白族自治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生态良好,气候宜人,有“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多元文化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文献名邦”等美誉。
它是民族和谐共荣的乐土,汉、白、彝、回、傈僳、苗、纳西、壮、藏、布朗、拉祜、阿昌、傣十三个世居民族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使这里成为中国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富集的地区之一。
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陕西省榆林市)

从古至今,在山水的陪伴之下,榆林市珍存了动人的文化肌理,也以其丰富多彩的文化沐浴荣光。榆林市作为陕北塞上的历史文化名城,是黄土文化的发源地。绵延曲折的明长城穿境而过,悠久的历史积淀、厚重的文化氛围、勤劳的榆林人,共同成就了这座繁荣的城市。
秧歌、民歌、陕北说书、唢呐……作为陕北民间艺术之乡,榆林市非遗文化丰富多彩。非遗不仅是榆林市独特的文化记忆,也见证了榆林市千百年的沧桑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
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山西省晋中市)

晋中市文化底蕴厚重,黄土高原农耕文化和近代晋商文化兼容共生,既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又是享誉世界的晋商故里。2010年,中国批准设立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晋中市全域划入。
晋中市具有农工并举、商儒结合、乐武相济的多元复合文化生态特征,在中华民族区域文化发展中占有突出地位,是华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
追寻历史文脉,感受文化底蕴,这五处上榜地,你心动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