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游中国」诗韵温州,魅力瓯窑
瓯(ōu)窑是中国古代汉族瓷窑,也是中国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古代名窑,始烧于东汉时期,终于宋朝,因窑址在浙江省温州市一带的瓯江两岸而得名。

瓯窑率先使用釉下褐彩青瓷工艺,大大丰富了瓷器的装饰效果,是陶瓷史上的一大突破。

瓯窑所产瓷器造型精巧新颖,釉色淡雅晶莹,纹饰舒展明快。其缥瓷以淡青釉为特色,匀净柔和,滋润如玉,是青瓷中的上品。

瓯窑瓷器鉴赏

三国 瓯窑青瓷杂耍纹堆塑瓶
此瓶口径8厘米,底径14.5厘米,高28.4厘米,口为平唇,小盘口,颈上束,下为圆弧。肩平弧,腹斜直,大平底。瓶施釉及半,釉色青中泛黄,色泽暗,玻质感强,开细碎形片。
瓶肩上塑立有等具四小罐口,其间分别捏塑有伎乐、杂耍、吹奏人物、狗熊、玩耍等内容,手法稚拙,形象生动。
.jpg)
东晋 瓯窑青釉褐色点彩鸡首壶
此壶高19.5厘米、口径8.1厘米、底径11.2厘米,为1958年浙江省温州市雨伞寺永和七年(351年)墓出土文物。
此壶制作精细,造型优美,口沿、柄、流口及肩腹部均饰有褐彩,肩腹部的褐色点彩尤具特色。

此器高8厘米,青灰釉,胎体厚重。狮作伏地状,仰首张口露舌与齿,狮背中央有划纹,足趾有刻纹,尾斜被狮臀压住,狮身中空,但不通头部。

此器高21厘米,口径7.2厘米,胎偏黄,外施透明青釉,不及底足,有流釉,釉面有小开片。
器作卧虎状,圆口朝上,蚕茧形腹,下置四兽足,背部置一绳索形提梁,头部塑有耳、鼻及圆突的双目,栩栩如生。

此壶高26.3厘米,腹围17.2厘米,底径10厘米,小盘口,长颈,上有二凸轮,溜肩,鼓腹,下腹斜收为小平底,器身肩腹处刻划有重线覆莲。
其釉色淡青,开片,是较为典型的瓯窑产品。

东晋 瓯窑青瓷点彩牛形灯盏
此灯盏高15厘米,口径18.9厘米,底径17.8厘米。灯盘圆形,口外撇至口沿又向内敛,底盘正中有一牛形油管,顶上和末端后壁均有方孔,可插灯芯。灯盏后有弯曲把手,象征牛尾。
此器是东晋瓯窑生产工艺和艺术成就之代表。在造型上,牛的四肢上下并列,嘴及上眼略施褐色点彩,釉色青中泛白,釉面布满细密的冰裂纹。

此器宽15.5厘米,高14.5厘米,整体施青黄釉。羊束腰,臀部突起,眼晴炯炯有神,前肢前后勾起,后肢也向前勾起,作伏地状。
羊头顶、鼻、眼晴、上鄂、颌下羊髻均有点彩,两股点彩更显羊的肥状。

此盏高6厘米,盏口径7.9厘米,托底径13厘米。盏直口,深腹,短足,托盘与盏粘接,微敞,平底,外底留有六个泥点垫烧痕。其内外施釉,外釉不到底,釉色青黄,有细冰裂纹。

此壶高15厘米,口径12.6厘米,底径16.4厘米。壶盘口,束颈,扁鼓腹,假圈足,平底。
其胎骨坚细,呈淡灰白色,内外满釉,釉色青黄,有细冰裂纹,釉层匀厚光润,胎釉结合完好。
.jpg)
此罂高26.3厘米,腹围17.2厘米,底径10厘米,1964年出土于浙江省瑞安市龟门山,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罂”俗称“盘口壶”,为汉朝以后流行的器具样式。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大力传播,佛教艺术也融入了社会生活。在佛教中,莲花与佛教义理相容,人们欣赏莲花,也向往佛教所宣示的无争、平和的境界,因此莲瓣纹在此时盛行一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