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ouncements

Home - Announcements - News
  

News

Back to News Listing

「云·游中国」大山里的交响乐——土家族打溜子

Posted: 08 Nov 2022

 

 

「云·游中国」大山里的交响乐——土家族打溜子

 

打溜子又称“围鼓”、“打家伙”、“抽溜子”等,是土家族地区流传极广的一种古老器乐合奏。它历史悠久,曲牌繁多,表现力丰富,是土家族独有的艺术形式。

 

湖北省的土家族打溜子主要分布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和鹤峰县等地,鹤峰县打溜子又主要集中在走马镇铁炉乡的大部分村落。

 

01 历史发展

 

打溜子这一土家族独具风格的打击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现今保留在土家族中的月食时“敲盆击鼓、驱逐‘天狗’”的古俗来看,打溜子可能源于原始渔猎时代。

 

 

据《土家族简史》记载,早在公元前210年左右,打溜子由湖南省石门县和湖北鹤锋县、松滋市等地传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艺人们多为非职业性乐手,平时分散在各村庄,亦农亦艺,随时由班主召集去参加丰收喜庆、节日活动及民间婚丧习俗等仪式的演奏活动。

 

 

打溜子曲牌丰富,艺术风格独特,与当地群众生活习俗紧密相联,新年玩灯、迎亲嫁娶、祝寿送匾、造屋上梁、丧葬等民俗仪式活动必不可少,既有观赏价值,又具有理论研讨价值。

 

据《五峰县志》记载:“‘围鼓’又称‘打溜子’,一般4至5人,有鼓、土锣、双钹(头钹、二钹)、马锣等。曲牌(锣鼓经)近百首,其节奏铿锵多变、律动感强。”

 

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文艺工作者们在土家族打溜子的搜集整理、推陈出新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出版了打溜子曲目,并参加民族歌舞汇演,获得多次奖励。

 

 

02 艺术特色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土家族打溜子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其音乐及演奏有如下特征:

 

(1)形式多样,手法灵活。土家族打溜子充分运用速度、音色、力度、节拍的变化,将各种不同的曲牌有机地连缀成套,加以乐手精湛的演技,使其表现出各种生动的形象和情趣。

 

 

(2)节奏清新明快,节拍变化频繁。土家族打溜子乐曲多以一个板式为基础,混合各种节拍变化,乐曲段落的起承和节拍变化常用1/4节拍转换,流畅自如,具有稳定感而又不乏趋动性。

 

 

(3)打溜子乐队编制由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四件打击乐器组成,加唢呐演奏的情况比较少。

 

 

03 风格特点

 

打溜子风格古朴,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曲调多变,被称为“土家族的交响乐”。

 

 

在中国少数民族器乐艺术中,打溜子独特的组合、精湛的演奏技艺自成系统,具有极大的代表性。

 

它不仅能为民族学、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不可忽略的重要材料,也可作为音色旋律学研究的极其珍贵的原生性文化标本之一。

 

Back to News Li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