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ouncements

Home - Announcements - News
  

News

Back to News Listing

「云·游中国」丝竹相和,典雅清新

Posted: 01 Nov 2022

 

 

「云·游中国」丝竹相和,典雅清新

 

宜昌丝竹也称“细乐”,是以“丝竹”为主奏乐器演奏曲牌、与打击乐合成的一种器乐艺术品种,其演奏效果细腻、婉转、典雅,堪称宜昌民间器乐艺术的代表体裁。

 

它主要流行于夷陵区的鸦鹊岭、龙泉,并以鸦鹊岭为中心,辐射毗邻的枝江、枝城、当阳等县市。

 

01 起源

 

宜昌丝竹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传统,早在北宋年间就与当地风俗有着极大的关联。

 

据记载,宜昌丝竹在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前就盛行于宜昌市夷陵区,传承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历经七代乐人。

 

 

北宋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对当地民风民俗作了“腊市鱼盐朝暂合,淫祠箫鼓岁无休”的描述,著名文学家苏轼也留有“庙前行人拜且舞,击鼓吹箫屠白羊”的诗句。

 

据《东湖县志》(东湖县即今夷陵区)载,宜昌有着“元宵张灯……鼓乐笙箫,遍游街市”的风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宜昌丝竹逐渐在鸦鹊岭等地盛行起来。

 

 

02 丝竹相和

 

“丝”与“竹”是周代的“八音”乐器分类法中的两个种类。丝指的是弹弦乐器,竹则指的是竹制吹奏乐器,丝竹乐指的是用竹制吹奏乐器与弦乐器合奏。

 

 

▲中国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黄太伯(左一)和他的乐班在鸦鹊岭镇文化站表演《粉荷莲》、《南正宫》

 

“丝竹”作为一种演出形式,早在《晋书.乐志》中就有“丝竹更相和”、“凡此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的记述。

 

自魏晋以来的诸多文献中,都有关于丝竹乐队组合形式和丝竹乐的一些记载,可见丝竹乐的历史相当久远。

 

 

丝竹乐演奏风格细致,多表现优美抒情、轻快活泼的情趣,如江南丝竹《三六》、《行街》,福建南曲《八骏马》、《梅花操》,二人台牌子曲《南绣荷包》、《推碌碡》等。

 

03 基本特征

 

乐班

 

宜昌丝竹现有六十余首乐曲,仅鸦鹊岭就有八十多个乐班、七百余乐人。

 

宜昌丝竹的乐班一般分为八人班和四人班,八人班主要用于红喜事类,一般是打击乐、丝弦、弹拨各两人、竹笛和竹萧各一人;四人班则一般为鼓手、弹拨、弦乐各一人、笛和萧一人。

 

 

乐器

 

宜昌丝竹所用乐器有二胡、月琴、竹笛、竹萧、大堂边鼓、花鼓、恒锣、马锣、小锣等。

 

 

风格

 

宜昌丝竹的曲牌有以“一曲生五曲,五曲生七调”的曲牌派生法,同时还以起调毕曲音构成主导乐句贯穿全曲。

 

宜昌丝竹曲调优美,表现细腻,加上打击乐轻敲细打,往往给人以典雅、清新之感。

 

其旋律较为华丽,板式也较为规范,曲牌、小调与本地民歌交融,形成其特有的风格。

 

Back to News Li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