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游中国」一支铁笔,绘出南阳特色烙印
烙画亦称烫画、火笔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美术品,起源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
烙画被誉为“南阳三大宝”之一,它是以温度在摄氏三百至八百的铁扦代笔,利用碳化原理,在竹木、丝娟、宣纸等材料上作画。
01 起源及发展
据史书记载,烙画起源于西汉时期,兴盛于东汉时期。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擅长绘画的南阳民间艺人赵星有一次顿生画兴,以烧红的烟扦代笔,在烟枪杆上烙烫作画,得一小品,喜出望外。

他继而又在其它木玩上施艺,均获成功,遂潜心究研,久而久之,琢磨出一整套烙画工艺。
其烙画作品也逐渐成为达官贵族之间礼尚往来馈赠之佳品,以至作为南阳贡品进入清宫,一些烙画上品颇受皇亲国戚的青睐。
到了20世纪20年代,烙画已成为一个特殊的手工行业,烙画品也因成为南阳颇有名气的民间艺术品而享誉中国。

02 基本技法
构图
烙画在其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建立了许多符合自身审美要求的构图法则,有“之、甲、由、则、须”五字法的形象概括描述。
“之”字代表左推右让,“甲”字代表上重下轻,“由”字代表上轻下重,“则”字代表左实右虚,“须”字代表左虚右实。

布势
烙画讲究布势,即所谓“远观其势,近观其质”。有的烙画虽然技术上很精到,但看上去却杂乱无章,这正是对“势”的把握不够所致。

“势”的存在形式可分为横势、竖势、曲势、斜势、团势、放射势。画中的局部形象越多,“势”的把握也就越复杂,越难以控制,同时也就显得更加重要。
主宾
烙画的画面构成要有主有宾,不能喧宾夺主,常用的方法有主体居前、主体居中、主体居大等。
取舍
烙画形象素材的取舍要根据绘画风格和画家的个性追求具体分析。形象素材过多会使画面繁杂哕唆,画蛇添足,削弱主题;形象素材过少则又不足以说明主题。

疏密
“密不透风,疏可跑马”,清人邓石如非常形象地描述了画面中“疏”与“密”的关系。
烙画中的各种物象及线条的安排应该有疏有密,从而产生有节奏、有弹性的艺术效果。

虚实
烙画太虚则画面会感觉太空,稀软无力,轻飘而无所归依,必须以实补之定神;太实则又会造成画面凝重阻塞,难有喘息之地,就要以虚来调节缓冲。
开合
烙画的章法常以“开合”作为构图布局。所谓开合,也叫“分合”,“开”即是开始,“合”即是结尾的意思。
有开势就要有收势,只有开合处理得好,画面才具有完整性。
空白
传统的葫芦烙画基本都留有空白,空白同形体、线条、色彩—样,是构成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比
烙画上几乎所有构成因素都和对比有关。对比在烙画构图中的表现有疏密对比、聚散对比、大小对比等。
均衡
烙画造型艺术中的均衡,指的是利用不同分量的形体、色彩、结构等造型因素,在画面上达到力的平衡,以求得庄重、严谨、平和、完美的艺术效果。

色彩
烙画色彩的使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色彩的和谐、色彩的对比、色彩的冷暖明暗之分、色彩的动静收放之别。
背景
背景是主题内容的补充部分,因此烙画的背景处理应注意选取符合主题思想的素材,且背景素材在使用量上要精练。
拓稿
对于没有一定功底的烙画爱好者来说,拓稿是进行烙画底稿创作的最好办法。

03 艺术成就
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阳烙画既能表现出中国国画的细致工笔与粗犷写意,还兼有素描和水彩技法,甚至还具有版画的雅情意趣。

它不用任何的颜料,仅仅只需一支烙笔,便可在竹木、宣纸、丝绢上创作出人物山水、花鸟虫鱼等各种各样的烙画作品,堪称“世界艺林一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