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ouncements

Home - Announcements - News
  

News

Back to News Listing

「云·游中国」聆听聊斋俚曲,领略鬼狐仙妖的奇幻世界

Posted: 07 Jun 2022

 

 

 

 

 

 

 

 

 

 

 

 

 

 

 

 

「云·游中国」聆听聊斋俚曲,领略鬼狐仙妖的奇幻世界

 

聊斋俚曲是山东省的传统音乐,其主要传承者为蒲氏家族及其后人。

 

自清代至今,聊斋俚曲已传唱了三百多年,它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晚期的人民生活,为观众所喜闻乐见,被誉为明清俗曲的“活化石”。

 

01 俚曲溯源

 

清初时期,大文学家蒲松龄将自己创作的唱本配以当时流传的俗曲时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文学体裁,由于蒲松龄的斋名为“聊斋”,因而取名“聊斋俚曲”。

 

 

蒲松龄坐馆三十余年的西铺毕家是豪门贵族,有着编写演唱俚曲的传统,这为蒲松龄编写俚曲故事奠定了极好的社会氛围和条件。

 

蒲松龄集一生之阅历,汇明清时期俗曲之精华,取诸宫调、南北曲的曲牌联套成曲,创作出《耍孩儿》、《玉娥郎》、《粉红莲》等15部俚曲。无论是在文学方面,还是在音乐方面,这些俚曲均具有极高的价值。

 

 

从写作动机看,蒲松龄是为“参破村庸之迷,而大醒市媪之梦”,借聊斋俚曲劝善惩恶,移风易俗。聊斋俚曲经历了一个从短篇到长篇的发展过程,更经历了一个由琴书说唱到地方戏的演变进程。蒲松龄的思想也由最初的自悲自喜,进而转化为与大众同悲同喜的最高境界。

 

02 鲜明特色

 

通俗性是俚曲最显著的特点,其通俗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内容的生活化,二是语言的大众化,三是声腔的世俗化。

 

俚曲所表现的内容,大部分是农家百姓日常生活,且是人们所关心的生活热点问题,贴近时代又切入生活,为人们所关心和理解。

 

 

聊斋俚曲以普通白话为主体,杂以淄川方言、俚语、民间成语、歇后语、典故新用的语言,力图接地气,唱民声,让人们易于理解和接受。

 

其语言风格以明白晓畅、幽默诙谐、尖刻辛辣、寓庄于谐、让人喜闻乐见为标尺。

 

聊斋俚曲的音乐声腔体系以明清时期俗曲为主体,结合具有山东淄川一带特点的民歌,以及具有方言字音特点的民歌唱法,构成俚曲的基本腔系。

 

 

除此之外,它还吸收了南北曲、昆曲、梆子等为辅助的多种代表性声腔。

Back to News Li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