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游中国」非遗故事 | 庐剧,随歌而舞的乡土情结
庐剧,旧称“倒七戏”,流行于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中心的江淮一带和大别山区,包括六安、淮南、巢湖、滁州、芜湖等地。
01 历史起源
据传,商报曾以《盲艺人考证庐剧源自霍山》为题,报道了“西路庐剧”的领军人物之一李儒瑶。从此,庐剧的发源地在大别山区的霍山县便一锤定音。
.png)
太平天国时期,已有庐剧的职业班社进行流动演出。
到了30年代,部分庐剧班社进入芜湖、合肥等城市演出,又与京剧合班,称为乱弹班。
.png)
从可追溯记录来看,庐剧的形成年代距今已有130多年历史。
由于它的流行区域是在皖中古庐州一带,1955年3月,经安徽省委宣传部批准,正式将其命名为“庐剧”。
.png)
1957年安徽省庐剧团赴北京演出传统剧目《休丁香》、《借罗衣》、《讨学钱》等,赢得各界好评。
02 唱腔特点
庐剧的表演乡土气息较浓,尤其是花腔小戏,唱腔来自民歌,随歌而舞,生动活泼,风格明朗。
.png)
其唱腔分为主调和花腔两部分,主调是折戏和本戏的主要唱腔,有旦和小生唱的“二凉”;老生唱的“正调”;老旦唱的“正调”等。花腔多为民歌小调,常用于三小戏,活泼而又多样。
.png)
03 表演特色
庐剧的表演朴素而活泼,简单而真实。
.png)
庐剧的传统剧目分花腔小戏、折戏、本戏三类。花腔小戏以反映劳动人民生活情趣和爱情为主要内容,也有一些讽刺喜剧和闹剧,如《卖线纱》等。
折戏多为本戏中抽出的“戏胆”(具有独立性的精彩部分),如《张四姐闹东京》中的《捣松》等。
本戏以家庭悲欢离合、爱情、公案为主要内容,除本剧种独有的《柴斧记》等外,大都移植改编明清时期的传奇、鼓词和其他剧种的剧目,如《彩楼配》等。
.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