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ouncements

Home - Announcements - News
  

News

Back to News Listing

「云·游中国」蚌埠花鼓灯,淮河舞蹈文化的集中体现

Posted: 14 Dec 2021

 

 

「云·游中国」蚌埠花鼓灯,淮河舞蹈文化的集中体现

 

蚌埠花鼓灯是汉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也是淮河文化在舞蹈方面的集中体现。

 

 

蚌埠花鼓灯集合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将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的集体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

 

01 历史发展

 

相传,花鼓灯起源于夏代。大禹治水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大禹的妻子女娇,望夫心切,化成了一块巨石,后人称为“望夫石”、“启母石”。为了纪念他们,人们盖起了禹王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赶庙会,打起锣鼓,跳起舞蹈,从此就有了花鼓灯。

 

 

宋代的花鼓灯已发展成较为系统的艺术形式,在民间舞蹈艺术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元代,花鼓灯进入了低潮。明代,统治者采取了许多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花鼓灯艺术出现了复苏的现象。

 

清朝初期,统治者对文化相对重视,花鼓灯艺术得到了迅速的繁荣。

 

 

新中国成立后,花鼓灯艺术迎来了高峰期。

 

02 演出特点

 

花鼓灯演出,多在农村秋收完毕到来年春耕以前进行,尤以庙会、春会为最盛。

 

其男角称“鼓架子”,女角称“兰花”(或“拉花”),一般包括舞蹈、歌唱、后场小戏、锣鼓演奏四部分。

 

 

花鼓灯的舞姿和动作十分讲究放与收、动与静的巧妙结合。其舞蹈包括“大花场”、“小花场”、“盘鼓”等部分。

 

 

03 艺术风格

 

花鼓灯是典型的民间广场艺术。它以锣鼓为乐,运用折扇、手绢和花伞,通过优美的动作和民歌小调,抒发丰收之后的欢乐心情。

 

 

花鼓灯锣鼓音乐节奏鲜明,极富表现力,是中国打击乐中的精华之一。花鼓灯舞蹈的节奏、步伐、动律依赖于锣鼓音乐,二者关系极为密切。

 

 

Back to News Li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