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中国」淮剧,花开上海,根在江苏
淮剧又称“江淮戏”、“盐城戏”、“江北小戏”等,它起源于苏北的香火戏。

01 起源与发展
淮剧,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建湖县是中国淮剧之乡。
它形成于清代中叶,兴盛于清末民初,新中国成立后达到鼎盛时期,曾经遍布江苏,且流行于上海、安徽及中国台湾地区。

清末民初,江淮小戏闯进上海滩,经历了搭墩子、摆地摊、拉帏子等早期发展阶段,渐渐从茶楼戏园走上专业舞台。
上海的淮剧班社吸纳了一些京剧演员,在演出中形成“京夹淮”的特点,取得长足进步。

清代中叶,在淮安府(今盐城市和淮安市)和扬州府两地区,当地民间流行着一种由农民号子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
淮剧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演出,之后又受徽戏和京剧的影响(称为徽夹可),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从而形成了淮剧。

02 淮剧特点
淮剧经过几代艺人的发展传承,生、旦、净、丑脚色行当齐全,唱、念、做、打表演程式完备,同时积累了大量的传统剧目,号称“九莲”、“十三英”、“七十二记”。

淮剧既是江苏地方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海派文化密切相关,同时反映着积淀深厚的江苏文化特征和积极创新的海派精神,具有民俗、宗教、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