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故事——东北二人转,通俗易懂风趣幽默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名称:东北二人转
编号:Ⅴ-35
类别:曲艺
地区:辽宁省
东北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
东北二人转在中国东北地区喜闻乐见,是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
.png)
东北二人转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的喜爱,尤其是广大农民。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
起源与发展
东北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东三省,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据记载,清道光二年,吉林省怀德县八家子老爷庙的庙会上就曾演出过二人转戏。早期的二人转没有女演员,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装。
.png)
随着流行地域的不同,二人转在发展中曾经形成东路、西路、南路、北路四个流派。后来各路表演取长补短,互相融合,表演的侧重不再像以前那样明确。
改革开放以后,"东北二人转"曲牌不断出新,伴奏乐器增加了扬琴、琵琶等,并兼用武场鼓、锣、钹,演员手持道具又增加了花伞、纱巾、长绸。
东北二人转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服饰得到相应的改进。
舞台演出运用灯光色彩的变幻,烘托戏剧情境,综合艺术质量不断提高。
东北二人转不只是两个人表演,它的演出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
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
还有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这种形式称"拉场戏"。
东北二人转对于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四功"即唱、说、做、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
东北二人转的四功“唱”为首,讲究味、字、句、板、调、劲;“说”指说口,以插科打诨为主;“做”讲究以虚代实;而“舞”主要指“三场舞”。
.png)
东北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别具一格。
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
有的舞者双手持手玉子。玉子就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两块,有“双臂旁平伸打扭”、“胸前打扭”、“轮腔打扭”及“碎抖花”等多种打法。
东北二人转里面饱藏着人们的喜怒哀乐,它十分生动地反映了东北的文化、民俗、道德和观念,可以说是“东北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
俗话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东北二人转是东北这片土地产生的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