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ouncements

Home - Announcements - News
  

News

Back to News Listing

「云·游中国」世界遗产在中国——京杭大运河,南北通漕千里长

Posted: 24 May 2021

 

 

世界遗产在中国——京杭大运河,南北通漕千里长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之一,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京杭大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三项工程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奇迹,也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京杭大运河全长约1794公里,北起北京通州,南达杭州,入钱塘江,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主要水源为微山湖

 

京杭大运河贯通之后,以其特有的沟通功能将中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连接在一起,将不同江河流域的生产区域联系在一起。

 

京杭大运河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和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京杭大运河显示了中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

 

通惠河

 

通惠河位于京城的东部,是元代挖建的漕运河道,由郭守敬主持修建。

 

通惠河不仅是北京的一条经济命脉,也是京城著名的风景游览区。

 

 

通惠河开挖后,行船漕运可以到达积水潭,因此积水潭、什刹海和后海一带,成为大运河的终点。通惠河商船百船聚泊,千帆竟泊,热闹繁华。

 

在元朝中后期,每年最高有二、三百万石粮食从南方经通惠河运到大都,这条河道在明朝和清朝一直得到维护和沿用。

 

南运河

 

南运河,中国隋唐南北大运河和元代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唐称永济渠,宋、元称御河,明、清称卫河。

 

南运河自隋代开凿至明清,始终是中国的交通命脉。明、清两代每年都有约400万石漕粮经沧州运至北京。此外,还有大量瓷器、盐、煤等货物靠运河水路运输。

 

 

南运河漕运的繁忙和南北物资的融汇给沿河德州、沧州、吴桥、泊头、天津等城市带来了两岸经济的繁荣,更有了大小不等的码头、摆渡。

 

江南运河

 

江南运河,曾称江南河、浙西运河,为京杭大运河的南段,是京杭大运河运输最繁忙的航道。

 

 

据传早在春秋战国时,因长江至钱塘江之间地势低平,河湖密集,就已出现沟通河湖的运河,后经历代开凿、疏浚,江南运河初具规模。

 

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重新疏凿和拓宽长江以南运河古道,形成今江南运河。

 

值得一提的是独特的江南运河生态模式。河边栽种桑树,用桑叶喂蚕;蚕粪用来养鱼;鱼的排泄物变成池泥;池泥挖出来当有机肥料,用来种稻种桑树;桑叶再养蚕;如此循环下去,形成一个完美的可持续发展的生物链。

 

里运河

 

里运河位于中国京杭大运河江苏省段的中段,古称邗沟、漕渠、中渎水,俗名里河,因北至淮阴,南至扬州,故也称淮扬运河”

 

 

里运河是一条沟通长江、淮河交通的人工运河,始建于周敬王三十四年,自古为苏中到苏北的重要航道。

 

1980年后,这里兴建多项水利工程,提高航运能力,成为航运、排涝、输水等综合功能河道,承担着江苏省江水北调、中国国家南水北调的东线输水任务。

 

2014622

中国京杭大运河

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京杭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

Back to News Listing